“世界是平的”。这是互联网思维。如今,互联网思维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也时髦地运用在了养猪上。给猪“刷脸”为的是跟踪生长,防治疫病,精准饲养,降低成本。可是“非洲猪瘟”疫情流行半年来,哪一家也没有靠“刷脸”挡住疫情传播。2019年养猪业应该做些什么?去欢呼人造肉迎来春天?期待人工智能回天?如果在如此史无前例的猪业“大地震”面前还坚持在猪脸上做文章,那真是猪也会觉得脸上无光了。
为什么说互联网的时代“世界是平的”?因为信息共享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和谐发展,这个“平”是公平的、平衡的,最终是生态的。以“猪粮安天下”的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生猪如何安天下?今天依旧是个解不开的话题。猪周期依旧折磨着养猪人。也许我们现在该谈谈均衡发展的问题了。
谁来养猪?这是一个伴随改革开放40年话题。因为改革开放养猪业学习的就是发达国家的规模化养猪模式,国家也扶持兴建了一批规模化养猪企业。这个过程中,农户一直跟不上政府的步伐。在提高规模,疫病防控,污染防治,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农户养猪实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散养不受鼓励,猪价又不稳定,农户养猪的获得感逐渐消失,过去喜庆生活的养猪业逐渐变了味道,农户是灰头土脸了。虽然目前98%的生猪来自农户,而农户在技术上确实还是处于“散养”状态。
养猪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养猪企业也很痛苦。今年就有不少养猪企业倒闭了,网传雏鹰农牧集团今年以肉抵账。他们面对的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压力,行业周期持续低迷,非洲猪瘟不容懈怠”;“公司资金持续紧张,债务逾期、股权冻结、资产查封、利润巨降”;预计猪年“国家政策趋于稳定,行业周期逐步回暖,资金困难有序化解,稳中向好的势头初步显现”;希望“在公司党委和董事会的带领下,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涅槃重生,再现辉煌”。
为了实现稳定生猪生产,政府一直在寻找“保护和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新举措和典型做法”。而实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养殖模式是极其稳定的。规模化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过程。规模化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不是为规模而规模,甚至为政绩而规模。规模化的背后是客户的稳定——产品质量数量的稳定——养殖者专业水平的稳定。所以,养猪产业的素质不在规模大小,而是养殖队伍的素质的高低。发达国家的养殖专业化程度很高,经验与知识同步且代代相传。
养猪行业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猪,管出栏数目。像发达国家那样,把产业管理从管猪变为管人管行业,这也许是“新举措”。我们的养猪业没有产业评价体系。所有的出栏生猪进了屠宰环节就与生产者脱钩了,猪的产品进入到哪些消费领域,获得了怎样的评价或者口碑,生产者完全不知道,也就没有获得感。据荷兰一位产品设计师调查,生猪可以生产出185种猪制品——非猪肉产品。从人造心脏瓣膜到子弹,令人匪夷所思。生猪养殖业的剧烈起伏与价格波动还说明一个问题:生猪综合利用根本没有开始。所谓的产业化就像规模化一样只停留在皮毛。中国的生猪产业化,应该像国防工程一样来建设。
生猪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命题,但也面临冲破假改革的重重迷雾。比如用乡村振兴或者环境治理为由剥夺农户生猪养殖的权益,比如还有许多地方性的技术性的各种发展限制,还有,把目前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寄托于新技术手段去解决,误导社会投资,扰乱产业秩序等等行为,这也是一种要不得的改革假象。
猪年说猪,从给猪“刷脸”说起,目前需要的确实不是给猪“刷脸”。
孙鲁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9-02-17/140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