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裴燕
肉牛的长途运输是现代养殖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我国,肉牛“易地育肥”已经成为肉牛生产的主要模式之一,并随着肉牛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北繁南育-北牛南调”的生产格局。但运输过程给牛只带来的应激及相关问题严重危害到了肉牛养殖业者的利益,成为困扰肉牛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因素。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肉牛生产应用技术与产业经济研讨会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EdouardTimsit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技术专家宋荣渊结合我国和北美的实际情况,共同就育肥牛的入场问题进行了探讨。
牛场赢利途中的两只“拦路虎”
宋荣渊认为,育肥场对长途运输引起肉牛的应激问题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举了两个例子:1989年~1992年之间,内蒙古自治区通过铁路发运香港肉牛8.2万余头,运输途中死亡率达到0.62%,直接经济损失约203万元。2010年,某机构对河南省7个规模肉牛养殖场的近1300头调运架子牛的发病情况研究发现,由运输应激导致肉牛平均发病率达73.2%,死亡及后续因为病重淘汰牛只达14.2%,不计由发病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等间接损失,7家牛场由运输应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91.3万元。
宋荣渊介绍,动物机体在运输途中由于禁食或限饲、环境变化、颠簸、心理压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产生适应性和防御性反应,动物到场后由于运输应激常常显出消瘦、惊恐,抗病能力下降,最终影响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生产性能与畜产品质量遭受到严重影响。对育肥牛场来说,其赢利主要来源于牛只生长速度,而运输应激引发的进场后牛呼吸道疾病(BRD)与寄生虫问题便是肉牛场赢利道路上最大的两只“拦路虎”,所以针对新进场牛只的接收和处理理应成为肉牛养殖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育肥牛相关的健康问题70%~80%由BRD引起,死亡率高达40%~50%,它还会影响到牛后续的生产性能。EdouardTimsit介绍,在养殖业比较发达的美国,每头BRD病牛平均给养殖企业造成240美元的经济损失,专家估算每年由BRD对整个肉牛行业造成的损失可以高达10亿美元。寄生虫控制是肉牛养殖业者普遍重视的问题,由于国内大多育肥场的牛源多样,很多来自散户放牧的小牛,体内外寄生虫感染概率极高,对经济性能的影响也很大。
牛只进场的接收流程
宋荣渊介绍,美国绝大多规模育肥场都会有兽医专家针对各个牧场的具体情况开发一套肉牛运输与到场处理标准操作流程,为牧场解决包括运输带来的BDR及寄生虫控制等问题提供参考帮助。在美国96%的千头以上规模育肥场都会在入场时针对BRD采取措施(包括使用疫苗或者抗生素),几乎全部育肥场(99.8%)会使用驱虫产品。
而在我国,随着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肉牛行业从业者逐渐意识到BRD及寄生虫感染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类方式做一些相关预防和治疗的操作,但是并没有完整的专业化的标准操作流程建议。为此,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参考了发达国家肉牛产业相关做法,针对肉牛入场接收和处理流程,制作了一套方案,供育肥牛场管理者与技术人员参考,以期最大限度降低运输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
首先,当运牛卡车进场完成称重后,牛只应当尽快被卸载,同时由接收牛只的工作人员查验牛群的健康证明,运输订单等。其次,应由指定人员卸牛,检查是否存在明显疾病或受伤的情况。再其次,牛群到场后应当获得适当休息,休息时间可以和运输路途时间大致相同。牛只应当被放置于单独的符合要求的畜栏,获得足量的饮水和饲料,如果遇到雨雪或极端寒冷天气可以添加垫料供牛只休息。最后,所有后续处理流程应当在休息时间之后进行,除非有严重影响牛群健康的极端天气出现,在高温天气时避免进行处理流程,防止热应激,低温结冰天气时提防牛只滑倒受伤等。
牛群的运输记录文档会包括运输前采取的预处理事项,在美国,超过80%~90%的育肥场相信运输的管理和干预可以减少育肥场的疾病与死牛,这些干预管理包括:引入饲槽,为犊牛接种BRD疫苗,至少运输前4周断奶,至少运输前4周去势去角,在运输前进行体内外驱虫。但是,因为实际情况有限,国内市场上缺乏有效的BRD疫苗,同时,不像国外发达市场中已经普遍的肉牛拍卖交易体系,国内肉牛交易方式仍然比较落后,大多数育肥场的牛只购买通过交易市场或者牛经纪人,牛只的来源很难控制或追产,想要做到上述处理并有迹可循非常困难,因此,对于我国的育肥场来说,自己可以控制的肉牛到场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09-02/13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