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绿色集成技术养出的奶牛更“牛”


    本报记者李丽颖

    牛群生产性能和生鲜乳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奶牛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绿色集成技术养出的奶牛更“牛”,这并不是“吹牛”。近日在宁夏吴忠召开的“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上了解到,在项目带动下示范区的奶牛单产和饲料转化率平均达到10.7吨和1.5,相比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提高78.3%和66.7%,饲料成本和总成本分别降低了21.3%和12.3%,有效推动了我国奶业生产提质增效,促进了奶业的健康发展。

    奶业振兴面临诸多挑战,亟待科技提供强力支撑

    一直以来,奶业都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平稳,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现代奶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2017年,我国奶牛存栏量约1340万头,牛奶产量3545万吨,位居世界第三;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6%,规模化养殖场机械化挤奶率达到100%。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奶类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大国。

    然而,在奶业加快规模化转型升级的背后,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奶牛单产和饲料转化率低就是一大产业难题。2017年我国泌乳牛平均单产7吨,而美国在10.4吨以上。饲料转化率为1.2,相比奶业发达国家约低0.3。

    乳制品进口对产业冲击较大。2017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247.6万吨,如果折合成生鲜乳的话,达到了1485万吨,占到了我们国内生鲜乳产量的40.0%左右,严重冲击我国奶业的生产。

    规模牧场的优质粗饲料需求缺口增大,干草进口量增大,粗饲料影响奶牛健康生产和牛奶生产成本。2017年我国进口苜蓿139.9万吨,同比增加0.86%,比2015年增加15.6%。

    此外,奶牛繁殖效率低、利用年限短、奶牛健康差、养殖环境问题凸显等也束缚了我国奶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因此,全面提升民族奶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对奶业振兴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大力发展奶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动奶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

    从2015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了“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的目标旨在通过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提高奶牛单产、饲料转化率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并带动奶牛生产提质增效。”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卜登攀研究员表示。

    发展绿色技术,推进奶牛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奶牛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立足我国现实的饲料资源,针对我国奶牛养殖面临的产业难题,根据奶牛养殖优势产区、不同养殖模式和生产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区域技术需求特点,通过集成奶牛饲料营养与饲养、繁育管理、疾病防治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技术,构建奶牛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并在示范点示范应用。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农科院的9个研究所14个创新团队,以及其他8个地方院校、技术推广部门和多家生产企业等20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协同创新和示范推广。

    项目以奶牛生产投入品-奶牛生产过程和产出品为主线,集成了11项主推技术:优质全株玉米青贮生产与高效利用技术、奶牛全混合日粮(TMR)应用与评价技术、犊牛早期培育技术、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分离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技术、乳房炎防治技术(新兽药)、奶牛隐性乳房炎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农牧结合的奶牛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奶牛场互联网+应用技术等。项目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技术需求,已形成奶牛提质增效技术模式3~5套,技术规范5~8套,在宁夏、黑龙江、山东、内蒙古、天津、河北6个示范区的3个核心示范基地和9个辐射带动示范基地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覆盖牛群在40万头以上。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每一项技术都是一个集成的“技术包”。 

    以奶牛疾病防治技术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的李秀波介绍,奶牛重要细菌病是影响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大产业问题,如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发病率高、危害严重,每年会造成200多亿的经济损失,而该项目针对我国奶牛重要细菌病病原本底不清、高效防治药物缺乏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了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呼吸道病的病原菌的调查、药物筛选和新兽药创制等研究和应用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促进我国奶牛业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奶牛 饲料 转化 奶牛场
上一篇 : p51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