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波
近日,由中国农大、山东农大和济宁东三大蒲莲猪原种场联合,采用克隆技术培育的三头大蒲莲雌性仔猪已健康生长2个多月,体型外貌符合大蒲莲猪特征,体重、体长等各项生长指标正常,标志着采用克隆技术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的初步成功,这也是国内克隆技术首次用于动物遗传资源保护。
接下来,科研人员还将开展繁殖对比试验,成功后不仅能极大地丰富地方猪品种改良以及地方优良猪种保种手段,也将对畜禽良种培育保护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克隆技术迈向生产普及。2005年,中国农大成功获得我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重点应用于人类器官移植的医学研究,此次克隆大蒲莲猪的成功,是国内首次在养殖场进行克隆,标志着克隆技术走出实验室转向了产业发展、迈向了生产普及。目前,我国克隆技术应用于农牧业已相当成熟,且在某些方面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在畜牧业发展中,克隆技术是选育遗传性质稳定的优良畜禽的理想手段,只要对其进行克隆,由此培育的品种基本不会退化,进而可以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这时“保证百姓餐桌安全”将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二是有利于保护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已发现地方品种545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这些品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势必需要我们善加保护。随着畜牧业生产进入现代化,集约化养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得以压缩,加之国外畜禽品种的引进冲击、生态环境变动和保护意识欠缺,一部分商品性能偏低的地方品种渐渐被淘汰。据统计,濒危和濒临灭绝品种约占全国地方畜禽品种总量的18%,形势十分严峻。克隆技术的推广运用,将在保持畜禽物种生态多样性、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开发、畜禽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历史文化传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意义不可小觑。
三是有利于畜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此次克隆猪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国农大主要负责体细胞克隆实验,中国农大和山东农大一起负责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构建、胚胎移植实验,大蒲莲猪场主要负责猪只的配种工作、代孕母猪和克隆猪的饲养与指标检测。可以说,这是一次高新科技走出实验室迈向生产普及的有益探索,也是一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成功典范,符合《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整合保种场区库、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资源和科技力量,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的相关要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08-05/13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