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专家组为各区棉花中期管理提建议


为加强棉花生产中期管理指导,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部棉花专家指导组,根据不同棉区生产情况和特点,制定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西北内陆棉区打顶化控

今年以来,北疆4月下旬至5月低温雨水天气连续发生,导致棉苗生长发育缓慢,棉田补种、翻种较多;南疆部分棉田遭受大风、冰雹灾害,棉蚜虫、棉蓟马等虫害偏重。结合当前棉花生长情况和气候特点,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肥水。苗期后第一次浇水宜在初花时期,随后采取周期性滴灌,6~10天滴灌一次,亩灌量为25~30立方米。根据土壤肥力、棉花长势、目标产量,每次随水亩施棉花专用肥或尿素、磷酸铵混配肥3~8公斤。

化控。在肥水管理前后,如棉株营养生长偏旺、个体结构偏大,应喷施缩节胺进行调控。打顶后,根据棉花长势和上部果枝生长情况,适时化控,一般打顶后10天左右喷施缩节胺,控制枝尖生长。

打顶。遵循“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高到均不等”原则,棉田果枝达到每株7~10个,或棉花株高超过80厘米时,及时打顶。6月底至7月初开始打顶,7月10日前打顶结束。

防虫。对棉盲蝽、棉铃虫等虫害采取预防性防治措施。棉盲蝽可选用2.5%功夫菊酯防治,棉铃虫可选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辛硫磷等喷雾防治。对棉蚜虫、红蜘蛛等害虫采取“点片发生,点片防治”的方法,在发生初期,对中心株采取拔除、药剂涂茎、化学防治措施。

减害。一是遭受连续低温雨水灾害的晚发棉田,应及时排水、中耕晾墒,采取促早技术,适时晚揭膜早打顶,施用赤霉素等高效生长调节剂和追施尿素、叶面肥促进生长发育。二是遭受大风、冰雹灾害的棉田,要搞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

黄河流域棉区追施花铃肥

黄河流域棉区苗情长势总体较好,目前棉株已陆续进入蕾期。各地应科学管理,搞好蕾期和花铃期田间管理工作。

肥水。长势正常棉田可于见花后5天内追施花铃肥,长势旺的棉田见棉桃时,于行间深施花铃肥,长势弱或旱瘠薄地见花时,重施花铃肥,并于7月下旬结合打顶再次追肥。棉株现蕾期和盛花期,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沟灌浇水,但要谨防大水漫灌造成旺长。

田管。一是蕾期中耕要深,结合锄草、培土一同进行;花铃期中耕要浅,雨后或浇水后及时浅中耕。二是根据种植密度合理整枝,打顶时间不宜迟于7月底。三是根据棉株长势和生育时期合理使用缩节胺,蕾期控制在0.5~1克/亩,初花期控制在1.5~2克/亩,打顶后7~10天重控,用量4~5克/亩。

防虫。加强虫害高发时期监测,及时防治,要注意农药的交替轮换使用。棉盲蝽、棉蓟马和蚜虫可选用马拉硫磷、啶虫脒、吡虫啉胺等喷雾防治,棉铃虫可采用菊酯类农药或甲维盐等喷雾防治,红蜘蛛可用哒螨灵、阿维菌素、甲维盐等防治。

排涝。遭受渍涝灾害的棉田,要及时排涝,清泥扶株,并再次培土,剪除空枝,收摘黄熟成铃,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棉株恢复生长后及时化控,抹除赘芽,注意病虫草害的发生。如局部棉区发生冰雹灾害,要密切注意受灾情况,根据灾害程度确定管理方案,及时补救。

长江流域棉区补肥防渍

今年5月至今,长江流域棉区长期阴雨低温寡照,降雨量多于常年,棉苗素质不高。针对今年可能遭受渍涝灾害的风险程度和病虫草可能加重的危害,提出如下中期管理意见:

施肥。各地要因时因地因天合理施肥。

稳施蕾肥:对地力差、基肥不足、棉苗长势弱的棉田,注重施用磷钾肥、适当补氮;对早发或苗肥足、长势旺的棉花,只施磷钾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一般每亩施用复合肥20公斤、氯化钾15~20公斤、腐熟的有机肥60~80公斤、粪肥250公斤。

追施花铃肥:对移栽棉和早熟棉品种,单株平均有1~2个幼铃时追施第一次花铃肥,亩均施用尿素20公斤或施用45%复合肥50公斤。第一次花铃肥后10~15天,再次施尿素15~20公斤/亩。对长势好或前期施用缓释肥的棉田,可在7月底或打顶后根据棉田整体长势,酌情补施盖顶肥。

调控。化控要做到因苗制宜、灵活掌握,对肥水充足有旺长趋势的棉苗,应以控为主,对长势较弱的棉苗宜以促为主,根据棉花长势和天气情况,一般从结铃期到打顶后7天施用缩节胺2~3次。长势较差的棉株早打顶,长势旺盛的棉株适当推迟,一般不迟于8月15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打顶 蕾期 追施 尿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