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晚稻后期稻飞虱防治不可松懈


2007年10月初前后,湖南省新邵县遭遇了稻飞虱的严重危害,减产在30%以上。农民好生奇怪,晚稻快收获了,怎么还出现稻飞虱的严重危害呢?这是因为褐飞虱成灾迅速,即使收割前3~5天危害,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有鉴于此,对于晚稻后期的稻飞虱要切实加强防治,不可松懈。

应密切注意稻飞虱发生情况。由于虫源不同,晚稻后期的稻飞虱低龄若虫发生往往有多个峰次。鉴于各地气候、晚稻生长情况不尽相同,“峰次”发生时间也不一样。特别是晚稻后期,随着气温下降,北方的稻飞虱﹙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不能在北缘线越冬﹚常随气流下沉,倒“流”到南方。所以稻飞虱有时出现“突增”现象。到了秋季,降雨频率增加,随气流“倒流”到南方的稻飞虱比较频繁,使稻飞虱的发生高峰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晚稻后期尤其要注意深入田间调查,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发现稻飞虱危害严重或“突增”,就要根据情况及时施药防治。

抓住“火候”施药防治。稻飞虱发生峰次多,如果每个峰次都用药,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又杀伤天敌,防治效果也未必好。鉴于各地晚稻后期稻飞虱“多代同堂”,最好是抓住若虫发生期,按照防治指标防治。在若虫(幼虫)低龄高峰期防治,害虫的抗药性不强,又未对晚稻造成危害,因而防效最好。晚稻后期杂交晚稻每百蔸有一、二龄若虫﹙稻飞虱属于不完全变态害虫,其幼虫与成虫区别不很大,故幼虫称为若虫﹚1500~2000只(常规稻一龄、二龄若虫1000~1500只),或每百蔸有四龄、五龄若虫﹙其大小接近于成虫﹚时要列为防治对象。褐飞虱若虫共分五龄,一龄若虫淡黄白色,腹部背面中央有一凸形浅色斑纹;二龄淡黄褐色,腹部背面中央的凸形斑纹不清晰;三龄若虫体色黄褐,翅芽开始出现;四龄翅芽明显,前翅和后翅芽的尖端相近或相平;五龄若虫前翅翅芽超过后翅翅芽,翅尖端和腹部背面具有蜡白色横条斑。另外,成虫体色较浓,呈褐色或黑褐色,其中长翅型成虫后翅盖过腹部,短翅型成虫后翅未盖住腹部。根据这些特征,从晚稻抽穗直到收获前,要密切注意调查,掌握虫情,达到防治指标的就用药,未达到防治指标可以不用药。

选用药效好的农药。防治晚稻后期稻飞虱,可选用25%噻嗪酮或10%吡仲乳油防治。噻嗪酮又名优乐得、扑虱灵,其特点是药效期长﹙有效期可达30天左右﹚,对环境和天敌安全,对低龄若虫和卵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对于高龄幼虫,可选用10%吡仲乳油防治。一般用25%噻嗪酮20~25克兑水成2500~3000倍液喷施,或10%吡仲乳油2500~3000倍液喷施。

提高施药效果。考虑晚稻后期药液难以进入稻丛基部,可采用粗点喷雾﹙摘除喷头﹚,尽量使药液进入稻丛基部,一般每亩药液量70~80公斤,将植株中下部喷透;如果稻田干旱,则667㎡用10%吡仲乳油30克、25%噻嗪酮25克兑水300公斤,盛于粪桶,用粪勺泼施于稻丛基部;施药最好是下午4点钟后进行,防止高温对药效的不利影响。在施药前,最好按照宽2.5米左右分厢赶禾﹙抽穗期不宜赶禾,宜在乳熟期后进行﹚,形成操作道,便于将药液施于稻丛基部,以利于接触虫体﹙吡虫啉和扑虱灵均为触杀型和胃毒型杀虫剂﹚;如能蓄水层的,在施药时结合间隙灌溉,最好蓄有浅水层7厘米深左右,施药后3~4天内不要将水放出田外,也不要放水进田3~4天后才排出水,或让其自然落干。(刘子龙)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晚稻 防治指标 喷施 褐飞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