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位农民朋友拉起科技下乡的话题,他们提到,有关部门向农民赠送农技资料的确是好事,就是有的农技资料写得不明白:有的资料内容很繁琐,少则千余字,多则上万字,农民们往往看头忘尾,加上其中夹杂不少专业术语,让人看上去似懂非懂;而有的资料又太简略,只说“大概”,按图索骥都很难。
众所周知,农技资料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农民朋友,目的是向他们传授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这本来是造福“三农”的好事,但如今农技资料让农民不明白,反映了我们涉农工作者不“知农”,脱离了农民实际。须知,现今农民,大多受着文化水平的限制,加之缺乏正规的培训,常常对深奥、抽象、系统性的科技知识感到陌生难懂,想学习,又吃力,只能“照猫画虎”,学个“大样子”。结果,由于缺乏精准技术,或播种等技术环节把握不准,或施用化肥盲目过量,或防治病虫害抓不住关键时机,结果生产条件虽然好,基础设施水平高,但仍难以得到好的种植效益,不能实现增产增收。特别是当前农村中种田能手正日趋减少,出现了一些身在农村却不会种田的新“农盲”。如果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不能结合实际,处于“中梗阻”状态,就可能造成不少农民不能掌握新技术,不会用新方法。
记得一位老农村工作者说过:“欲影响农民,必先农民化。要让农民懂得你在说什么,你要有和他们一样土得掉渣儿的勇气。”为了让农民读得懂,不妨多动些脑筋,多做些推广方法的研究,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语言的大众化、乡土化、形象化,沾点“土腥味”,让农民一听就明白,一看就会用。须知,只有让农民真正掌握了科学致富的本领并成功地运用于生产实践,科技下乡也才有价值、有意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3-07-26/14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