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依靠制度创新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今年的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求“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值得指出的是,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关键阶段,立足现实,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必须高度重视两个制度创新方面的重要突破。

  其一、高度重视构建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重申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特征是一大亮点,这深刻表明在存在显著外部性条件下,农业技术供给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大量产生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必须扮演公共品主要供给者的重要角色。换言之,简单的把农技部门推向市场自求生存的市场化改革取向,不仅难以有效解决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会必然带来对原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生存空间的过度挤压,全面加剧网破、线断、人散的矛盾。因此,恢复农业科技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本来面目,强化政府主要供给者的基本职责既是非常必要的,更是十分紧迫的。

  但是,过度市场化只是原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快速衰落的主要诱因之一,其自身存在的体系脱节、行政化运行、激励缺失、效率低下等体制机制弊端无疑是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当前在重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体制复归,不能单纯注重投入增加、机构恢复、人员配备和工作条件有效改善,更应重视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把创新性地构建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作为基本目标指向,全力推进,务求突破。就现实而言,关键应有三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是在技术服务选择上建立自下而上的技术需求选择机制,使技术服系的内容主要来自农民和其他生产主体,最大限度改变普遍存在的技术服务供需错位现象。

  二是在技术服系运行上实行责任到村,要求乡镇农技人员实行人村对应,明确服务对象和职责,全方位实施承诺制服务,确保农技人员下沉到村,服务到户。

  三是在约束和激励机制上探索建立农民参与的制度平台,以利益主体的直接评价决定农技人员的实际报酬水平,以此促进农技人员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根本改变。

  其二、高度重视创造新的有效农业技术需求。

  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面临着局部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与更大范围区域传统农业迅速衰落同时并存的严峻挑战。在许多生产条件仍然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尚不具备引入现代农业项目的基本条件,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其产业结构基本依旧,老品种、老技术加老农民,超小规模、粗放经营加自给为主,共同构成这些地区传统农业日渐衰落的主要表征。毫无疑问,分散化、粗放式和自给性的小农模式是不可能产生足够的有效农业技术需求的,传统农业中严重老龄化的“末代农民”群体,也难以成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承载主体。我们事实上的确已经面临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究竟应该和可以为谁服务这一严峻问题。

  正因如此,在当前我国的现实条件下,仅仅关注农业技术供给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真正从总体上解决农业发展中科技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突出问题。必须同时高度重视以政策支持为主要手段不断创造新的有效农业技术需求,力求实现农业技术供给的增加与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同步和均衡,确保有限的农业科技资源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效用。

  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无疑是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其为主体创造新的有效农业技术需求。在这方面,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必须依靠政策调整和政策突破,不断创造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环境。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单靠培训是建立不起来的,只有当经营农业真正有利可图时,部分农村新增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城镇有意愿的投资者等才可能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逐步向土地集聚,大批的新型职业农民才真正可能持续地应运而生。

  显而易见,当务之急应当是把土地规模经营、生产设施改造、农业财政补贴、农业信贷融资、经营风险防范等扶持和激励政策,重点向种养大户和以种养大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以其为主要依托不仅持续地创造新的不断扩张的有效农业技术需求,而且打造出一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的稳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与技术培训相比较,为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更为有利的农业发展空间,应是一项尤为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大和更持久的努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技术推广 传统农业 强化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