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航天育种成农业救星 太空南瓜重360斤


甘肃省天水市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工作人员展示培育的新品种航茄118F1。

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新采摘的巨型南瓜吸引了游人。南瓜直径近1米,高0.6米,重360斤。它是通过航天育种培育成的新品种,是泰州培育的最大的南瓜。据了解,该南瓜重量在全国特大南瓜中名列前茅,堪称“南瓜王”。国新

周日特别策划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航天育种似乎是点石成金的“魔术”,种子搭乘卫星上太空转一圈便能“变”出各种优良品质,比如结出更大的果实,更美的花朵。

在近日举行的2011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戚发轫院士建议,把航天工程育种纳入载人航天及空间站计划,利用中国空间搭载试验机会,为空间诱变机理和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提供长期的科学试验平台。

航天育种真有如此神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用“太空种子”培育出的作物?

可缓解我国农作物优质种源贫乏

“航丰1号”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80公斤,比常规棉花多出70公斤;“航椒1号”辣椒,维生素C含量为234毫克,比一般辣椒高出近两倍;“太空5号”小麦口感好,产量超过传统品种10%以上;“太空万寿菊”花期长达9个月……这些都是航天育种技术的“成果”。

“航天育种实际上是让选好的种子在空间进行基因诱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育种专家庞欣博士解释说。

常规育种的步骤是先在田间选择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好的种子,再使用杂交育种、物理及化学诱变等常规育种方法培育种子,之后还要在地面上进行不少于7—8代的种植,使其优良的变异形状能够稳定遗传;而航天育种则是将杂交育种和物理及化学诱变等常规育种方法改为太空辐射。

在“地面选种—太空诱变—地面培育”的航天育种过程中,地面研究工作是最繁重、最漫长的。“北方作物一般一年一代,海南的南繁中心实现了一年两代。”庞欣介绍说,经过“太空洗礼”的第一代种子是不稳定的,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变异,一是遗传性变异。前者能够直观看出长大了、长得壮了,但第二年种植又会恢复原样,而后者才是可遗传的,才是航天育种研究需要的种子。

此外,对空间诱变后的种子,科学家还需要采用基因组测序等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已确定几代都能发生变异的种子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中选出想要推广种植的变异类型。而最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1998年2月,我国首个航天诱变新品种“航宇1号”水稻在浙江农科院通过了省级评审审定。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110个通过省级以上评准审定(认定)的农作物品种。“十一五”期间,有70多个通过省级审定或认定的新品种,累计应用4700多万亩,增产粮棉油15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

专家表示,与其他育种方式相比,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是变异几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传统育种遗传资源不足、育种方法单一的瓶颈,被认为是缓解我国农作物优质种源贫乏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为我国未来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更好、更新的种子资源。

航天育种不一定果型大

目前,社会上对航天育种存在着一种误解,似乎种子一经太空搭载,就会出现大果型。对此,庞欣表示:“不要把航天育种技术神化,种子并不是一进行太空搭载就能变大、变好。”

航天育种诱变率一般为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而其中有益的基因变异更是仅为千分之三左右。但为什么航天育种后果型大的几率比较高呢?

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对这个问题做了初步解释。“初步研究发现,种子中有一个跟重力相关的基因,把它克隆出来以后再转进植物后,结果发现果实变大了,所以空间诱变很可能使种子的相关基因发生变化,但以后还要继续通过更多的证据来揭示原因。”一位航天育种专家透露。

此外,优育的品种也不是最大的就是最好的。目前由太空种子培育的“航麦3号”小麦抗寒耐冻性好,且抗倒伏能力强;“华航32号”水稻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航丰1号”棉花对旱、薄、盐碱地的适应能力强,并且具有抗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等特性。目前从全国各地的航天育种试验结果来看,许多作物出现了抗盐碱、抗病等优良性状,但果型并没有大变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南瓜 品种 剂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