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10年发展成果丰硕



  目前,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已经形成了梯队合理、各有所长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高新技术研究、玉米基础生物学等领域形成了百花竞艳的局面。在玉米育种方面,戴景瑞院士仍然亲临一线,新近选育出了国审品种中农大4号,李建生教授选育出了超甜玉米新品种中农大413,王守才教授近年来在新种质应用方面取得进展,相继选育出国审品种农大95和农大236等;在高新技术领域,陈绍江教授在玉米单倍体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李建生、徐明良教授等在分子育种和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以及赖锦盛教授的转基因玉米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基础生物学领域,973首席科学家赖锦盛教授在玉米基因组学方面进展迅速;金危危教授在玉米染色体生物学领域颇有特色。与此同时,新的年轻人才正在成长,有的已崭露头角。
  研究生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是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玉米科研人才的后备力量。目前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每年招收博士10名以上,硕士20多名。为保证培养质量,中心加强条件建设,在海南、北京等地建立稳定的试验基地,同时购置先进仪器设备,配备必要的研究设施,使研究工作顺利展开。良好的环境和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使人才的培养质量始终保持在高水平。10年间,中心共培养博士46名、硕士58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19篇,其中SCI论文63篇。
  团结协作的10年
  玉米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立覆盖全国的育种人才队伍和构筑一流的协作交流平台,是保证我国玉米研究再立新功的基础。因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特别重视通过对全国的人才培养来强化为国家玉米产业的服务能力。从“九五”开始,由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牵头,组织全国育种单位承担了科技部的“九五 ”攻关计划,“十五”和“十一五”863现代农业玉米分子育种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抗虫转基因重大专项,最近又承担了“863”功能基因组重大项目和“973”基础研究,形成了全国合力并进的局面,为国家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坚持对国内玉米研究单位开放的方针,先后接收6批次分别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客座研究人员。并对北京市农科院、广西农校、奥瑞金公司的科技人员进行了短期的生物技术培训。为了推广分子育种技术,2004年和2007年分别在北京和河南举办“玉米分子育种高级研讨班”。2008年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牵头组建了“竞雄玉米育种学校”,举办第一期培训班,来自全国20个科研单位和10个种子企业的近50名中青年玉米科技人员参加了培训。 2002年,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油玉米协作组,向全国发放了26份高油玉米优良自交系,在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开展高油玉米的联合育种,使国内各单位的高油玉米育种水平得到了提高。2008年,国家玉米改良中心还向全国主要玉米育种单位发放了玉米单倍体材料,极大推动了我国育种新技术的发展,该中心还主持制定了“国内玉米育种单位及个人玉米材料交换协议”,对规范国内玉米材料的交换起到积极作用。
  走向世界的10年
10年间,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国际交流活动频繁,与美、德、法等国家和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还与全球著名的跨国企业杜邦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
  在高油玉米种质创新,玉米基因克隆和基因组学,单倍体育种技术等领域合作推动了合作各方的技术进步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每年大量的国外学者来访以及中心骨干成员参加的各类国际学术活动也使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学术影响力在逐步增强。目前,中心骨干已有多人在重要国际科技期刊、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并开始培养国外留学生,开展国际联合培训等。同时,许多学生通过国际合作获得了赴海外深造的机会。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合作平台使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已经逐步成为国际上认可的重要玉米研究机构。
  回顾走过的10年发展历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玉米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国家提出的粮食增产计划中玉米也承担了更多的增产任务。而目前玉米的增产途径已难以继续走扩大面积的道路,提高玉米单产是唯一可行途径。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的未来发展目标就是要围绕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为提高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出人才、出技术、出成果,在未来的玉米生产中再建新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种质 品种 单倍体育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