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10年发展成果丰硕


十载创新路 扬帆正当时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10年发展成果丰硕

  弹指10年,对于国家玉米改良中心而言,是一个刚刚步入孩童年代、茁壮成长的年龄,而对于我国玉米育种事业来说,却是一个发展迅猛、成果丰硕的辉煌时期。从1998年农业部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至今,在农业部指导下,在国家各项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牢固确立“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服务”的国家队意识和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意识,面向国家战略性需要,在玉米种质材料创新,新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研发与利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玉米种业的科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走过的10年,既是硕果累累、人才凝聚的10年,也是团结协作、走向世界的10年。翻开一组组数据,10年来由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达到43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12个,育成新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达到3.01亿亩,增产玉米120亿公斤。申请和获得新品种新材料保护17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2002年“优质高产杂交玉米品种农大108选育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优良玉米自交系综3和综31的选育与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高油玉米种质和生产技术系统创新”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硕果累累的10年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具有自主创新的传统。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我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竞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在国内大力推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由此带动了全国玉米杂交种的推广,为我国玉米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通过群体改良这一种质创新方式选育出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至今仍在大规模利用的优良自交系综3和综31。之后,以戴景瑞、许启凤、宋同明教授为代表的创新研究团队,相继在高产育种、高油玉米等资源创新方向上开展工作。优良自交系X178、P138、1145以及优良自交系黄C相继育成。依托这些新材料,选育成了国内有很大影响的农大 3138、农大108、高油115等重要杂交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秉承传统,持之以恒,坚持创新,在杂种优势群的分析、骨干种质基础群体改良、玉米分子标记技术与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玉米基因组学研究、玉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与利用研究等方向取得新的重要进展。育成了W222、W89、W229、W499等一批优良自交系,选育出中农大4号、农大62、农大84和农大95、221、311、 239和中农大203等一批优良杂交品种,推广区域遍及国家东华北和西南玉米主产区的10多个省市(自治区)。
  在玉米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借助 mRNA差异展示技术探讨了玉米幼穗发育期间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发现杂交种的基因表达相对于其双亲有五种不同的差异表达类型,在雌穗形成初期,部分差异表达类型与部分产量相关性状有显著相关性;采用芯片手段建立了玉米强优势杂交种雌幼穗基因差异表达谱;发掘了一批玉米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相关基因。在转基因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探讨了转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规律与整合特性,在建立和完善玉米大规模转化体系的基础上,针对Bt基因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新品系,部分杂交组合进入了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
  高油玉米研究在宋同明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利用高油种质的快速选育方法,培育了9个高油玉米群体,平均含油量超过15%以上,这些种质的育成对国际高油玉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推动了我国跨国技术合作。同时通过成立高油玉米协作组,使国内各单位的高油玉米育种水平得到了提高。依托高油玉米研究的优势,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继续开展种质再创新工作,拓展高油玉米的应用领域。在单倍体育种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选育出高油型单倍体诱导系。通过成立单倍体育种协作组和国内外的技术合作,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在该领域已经处于国际前列,成果为国内多家育种单位以及大型种子公司所利用,目前已经实现单倍体的规模化生产。
  人才凝聚的10年
  一流成果源自于一流团队,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科研团队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科研团队。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逐步形成了团结和谐的科研环境、积极奋进的学术氛围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种质 品种 单倍体育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