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子北的黄泥岗改造后,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种庄稼了。时下正值水稻生长旺盛的季节,荆芡乡白莲坡村党支部书记胡春典指着芡河边上的1000多亩稻田边算收成账,边对农业开发给全村带来的好处赞不绝口:“过去芡河边上的岗岗洼洼只能‘种一葫芦收半瓢’,收入还抵不上种子、化肥的投入。
如今收了小麦种水稻,除去开支,平均每亩的收入应该不少于1000元,这1000亩薄地可有效增加收入近100万元。”如今,在我县,和白莲坡村一样受益中低产田改造的村已有100多个。近年来,我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千方百计争取各种项目资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经济在土地面积不变、农作物价格平缓的“弯道上”实现“提速超越”,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独辟蹊径。
加强土地治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我县针对中低产田占全县耕地面积一定比例的不利条件,借助土地开发项目,摆脱农业生产受土壤瘠薄、易旱易涝、漏水漏肥等因素影响,突破土地生产能力低下、基础设施差的制约。自2003年以来,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累计提高项目资金近1亿元,先后在荆芡、双桥、褚集、找郢等10多个乡镇的60个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中低产田进行土地治理改造。截至目前,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18万亩,开挖疏浚渠道970公里,新打机井1330眼,修筑防渗渠160公里,修建桥涵3000多座,修建田间生产路130多公里,建设农田防护林9万亩。
走进我县农业开发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过去的中低产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效丰产田。县农业开发区办主任尚毅兴奋地说:“农业开发项目实施后,实现了节水灌溉、农作物智能化生长调节、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种植,既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有关部门测算,改造后的中低田亩均增产粮食100多公斤,加上节省水、肥和劳动力等成本,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达400元左右。
在实施农业开发项目过程中,我县还始终坚持土地治理与调整种植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高产小麦、甜玉米、优质粳糯稻等高效经济作物,激发农业活力。目前,我县农业开发区高效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已达20多万亩,并催生出30多个特色种植专业村以及10多个农产品品牌,吹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冲锋号”。何巷村地处怀洪新河分洪闸,全村90%的农田属于沙土地,长期以来,村民多以种植大众蔬菜、黄豆、玉米、小麦等传统大田作物为主,每亩年收益只收1000多元。2006-2008年,我县先后投入项目资金1270万元,在该村实施农业开发,水利项目治理后,使这个传统农业村迅速成为全县有名的设施农业种植专业村。连幢大棚内长出了海南岛品牌西芹、水果黄瓜、日本番茄等,过去靠天收的低产田,成为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据村党支部书记方文明介绍,目前该村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占全村总耕地的三分之一,亩均效益达到1.5万元,是过去全村耕地产值的10多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00元左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9-08-07/14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