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5月14日电 (宋学春 陈太安刘晓华)青岛农业大学在玉米黄斑病的研究上取得新的进展,该校宋希云教授主持研究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致病机理及抗性遗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课题,研究发现了导致病菌致病性分化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开展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建立了辅助育种技术体系。
5月10日,该课题顺利通过专家鉴定,鉴定认为,课题研究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白化菌株致病性差异和QTL定位研究方面实现创新,整体研究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是我国继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斑病,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北京等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近年来,该病在不少地区呈发展蔓延上升趋势,发病地块一般减产20-30%,个别地块达50%以上,甚至绝收。
宋希云教授带领课题组,分别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定技术及其致病机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以及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分子标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研究中取得了新的成果。
研究人员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从蛋白质和DNA水平上进行了研究,发现病菌在表现型和基因型上存在多态性。利用寄主鉴定、DNA和同工酶多态性测定得出基本一致的分化结果。研究发现,病菌基因型分化是导致病菌致病性分化的根本原因,能够产生黑色素的病菌致病性强、白化菌株致病性弱。研究在对 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后,未发现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表现免疫的材料,研究认定玉米杂交种的抗性主要取决于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并偏向其母本。
该课题还开展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分子标记研究,建立了辅助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了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遗传图谱,定位了5个抗性QTLs,其中主要的QTL解释了抗性变异的39.41%,同时发现QTL之间存在上位性互作。鉴定专家建议课题组,进一步扩大抗弯孢菌叶斑病分子标记选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QTL是quantitativetraitlocus的缩写,中文可以翻译成数量性状座位或者数量性状基因座,它指的是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QTL定位就是采用类似单基因定位的方法将QTL定位在遗传图谱上,确定QTL 与遗传标记间的距离(以重组率表示)。对QTL的定位必须使用遗传标记,人们通过寻找遗传标记和感兴趣的数量性状之间的联系,将一个或多个QTL定位到位于同一染色体的遗传标记旁,换句话说,标记和QTL是连锁的。近几年QTL定位应用的较为广泛,在人类基因上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定位甚多;植物上,模式植物抗逆性基因的定位较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9-05-14/13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