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全球环保行” 南极天气变暖竟然冻死小企鹅


  ①在彼得曼岛,一只企鹅回望正在消融的冰雪。

  ②乌克兰考察站的冰雪在冬天一度厚达7米,但春天时只比记者高出半个头。

  ③企鹅对面的冰盖已出现大面积裂缝,很快便可能脱落入海。

  距北京约12000公里的南极,是本报联合南湖国旅推出的“全球环保行”的最后一站。

  11月28日,在经过近30小时的飞行后,本报记者搭乘挪威海达路德公司的前进号邮轮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对南极半岛进行了为期8天的实地探访。记者发现,人类脚印踏上南极虽已近200年,但人类在南极的活动本身并未对南极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南极冰原却正在遭受着千里之外的工业社会的“折磨”,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悬在南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南极半岛变暖速度是全球均值5倍

  南纬63度以北未见浮冰

  冰海雪原,这是南极给世人的普遍印象。而南极无冰,却是记者初入南极的第一观感。

  11月30日,记者乘坐的前进号邮轮越过南纬60度,正式进入南极区域,而一直到下午4时登陆南纬62度59分的迪塞普申岛,记者都没在海面上见到一块浮冰。

  12月1日凌晨4时左右,记者到甲板上转了一圈,但依旧没看到任何浮冰。凌晨4时36分,记者终于看到本次南极行的第一块浮冰,但其露在水面的冰体面积很小,在水中上下起伏着,差点被记者误认为是海浪。至凌晨5时多,水面的浮冰逐渐增多,但据记者目测,水面冰体直径超过5米以上的冰块不超过总量的10%,绝大多数都是小冰块。

  7时50分左右,邮轮驶进安德沃德湾。这时海面上的浮冰陡然增多,并且不时可以看到一两座水面冰体直径超过一两百米的大型冰山。

  由于天气情况较好,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两岸都是覆盖着巨大冰盖的巍峨雪山,在雪山靠近海面的地方,由于大量冰块脱落,已裸露出大面积的褐色山体,使得冰盖成巨齿状不规则地笼罩在山岩上。据邮轮上的地质学家斯蒂芬介绍,几年前,这些冰盖都还能顺着山体一直延伸入海。

  安德沃德湾深处、南纬64度50分的纳克港,是本次记者南极行中唯一有可能登上南极大陆的地点。但当日由于风速过大,邮轮被迫从纳克港撤出。

  12月2日,我们的邮轮临时联系上附近一个小岛上的乌克兰维尔拉茨斯基院士考察站,并获允许上岛参观。该考察站位于南纬65度15分,也是记者本次南极行抵达的最南端。

  这个考察站保存有南极半岛西海岸从1945年到2004年的详细气温变化表。从图表上看,南极半岛西海岸的地表温度呈波浪形变化,但总体趋势是暖化:在60年的时间里,该区域温度升高了2.5度。其中,1963~1975年气温上升最为明显,1984年至2004年则出现了几个明显的高温期。而记者查找资料获悉,在整个20世纪,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也仅仅上升了大约0.6度。如果按照同一时间区比较的话,则南极半岛西海岸的暖化程度是全球均值的5倍以上。

  3日,当邮轮重返安德沃德湾试图再次登陆纳克港时,同一片海域已发生了令记者瞠目结舌的变化。凌晨5时30分,记者上到七层甲板,当时水面雾气很大,能见度并不高,但仅在视线所及范围内,记者已看到七八座水面直径长达200米以上的浮冰,海面上更是白茫茫一片,布满细小的冰块碎片。如不是亲眼所见,记者根本不敢相信,不到两天的时间,竟会有那么多的冰块脱落。

  气候变暖

  冻雨频频小小企鹅受害最深

  南极变暖导致的冰雪大面积融化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企鹅流离失所。

  12月2日,记者登陆南纬65度10分的彼得曼岛。在登陆前,船上的加拿大鸟类学家安迪告诉我们,这可能是在本次南极行中,唯一有机会看到阿德利企鹅的登陆点。可在小岛上,记者看到的却更多是眼部有一撮白色绒毛的巴布亚企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冻雨 气候 连续 羽毛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