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十五”我国渔业科技攻关项目取得重大成果


  “十五”期间,针对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集约化,无公害,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围绕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增加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攻关方向,农业部渔业局组织实施了“水产集约化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和“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200l年~2005年,农业部渔业局组织全国30多个渔业科研、教学单位和相关企业共1500多人开展了联合攻关,在水产育种,健康养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共取得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材料48项,获授权专利40项,制定标准23项,发表研究论文404篇,建立示范点115个,生产线21条,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19项),成果转让25项,商品化成果26项,实际应用成果57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初步建立了水产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一批优良新品种,筛选出一批育种新材料,提高了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和可持续产出能力。

  培育出了“新吉富”罗非鱼、“夏奥1号”罗非鱼和“黄海1号”中国对虾3个优良新品种。新吉富罗非鱼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夏奥1号大规模生产雄性率达93%以上,两网起捕率达80%,推广示范20多个省市。罗非鱼新品种的选育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罗非鱼良种的历史。“黄海1号”中国对虾新品种,体长比对照平均增长8.40%,体重增长达26.86%;同时筛选出抗高氨氮家系8个,抗高pH值家系10个;建立了对虾苗种的标准化,系统化培育技术。

  选育出了鲢、栉孔扇贝和易捕鲤等一批优良新品系。诱导出连续三代雌核发育鲢,建立了两个人工雌核发育鲢选育系;当年选育系鲢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提高15.72%,二龄选育系比普通鲢提高22.7%。建立了4个栉孔扇贝家系和9个选育群体,培育出了1个快速生长品系G7,生长速度提高了38.4%;1个抗病家系K2,成活率提高了44.1%;筛选出一个扇贝杂交优势组合,成活率95%,生长速度提高23%。初步选育出抗寒能力强,起捕率高,生长速度快的易捕鲤新品系F4,鱼种越冬成活率达到99.84%,起捕率由“九五”的70%提高到87.4%,生长速度较原种提高18%。

  创制出罗非鱼、团头鲂、银鲫、鳙等一大批育种新材料,筛选出一批可用于选育研究的RAPD、SCAR、微卫星DNA等分子遗传标记,确定了一些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

  二、解决了史氏鲟、石斑鱼和哲罗鱼大规模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中华倒刺鱼巴、胭脂鱼规模化人工繁殖,突破了史氏鲟全雌化关键技术,促进了我国名优鱼类养殖结构调整和优化。

  建立了两种名优冷水性鱼类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一是建立了史氏鲟人工养殖亲鱼催熟和提早产卵技术,年繁育鱼苗1617万尾,直接经济效益1000万元;建立了鲟鱼全雌化激素诱导方法,全雌率达到90%以上;建立了1龄~7龄不同年龄、性别和性腺发育时期判别模型;鲟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的鲟鱼养殖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资源和进口鱼苗的生产格局,为鲟鱼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二是建立了哲罗鱼人工繁殖技术,催产成功率80%~90%,发眼卵到破膜孵化率87.8%,子鱼驯化成活率78%;该成果填补了我国没有鲑科鱼类土著养殖品种的空白,为珍稀濒危鱼类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保证。

  建立和完善了3种海水名优种类大规模育苗技术工艺。一是建立了赤点和斜带石斑鱼无特异性病原亲鱼筛选培育,促熟技术和亲鱼培育过程中间性鱼比例控制技术;二是通过饵料筛选,强化培育,生态调控手段,建立了大菱鲆育苗防白化技术;三是建立了紫菜单细胞饵料培育刺参苗种新技术和紫菜单细胞饵料酶解和固定化技术工艺,酶解细胞成活率90%。

  突破了中华倒刺鱼巴、胭脂鱼和白甲鱼3种长江濒危土著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基本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

  三、首次建立了对虾工厂化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关键技术工艺,实现了对虾工厂化养殖药物残留监控和质量安全控制,示范并带动了我国对虾集约化无公害养殖的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筛选 鳜鱼 饲料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