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就学路途较远,住宿条件简陋,因此,学校撤并后,安全隐患一直是很多农村学生家长最大心病之一。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些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甚至二三十里;有些地方学生到学校要爬山路,过塬沟,既费时又危险;一些地方虽然学生能乘坐交通工具,但是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即使是客车,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
吉林珲春市果树新村小学曾经拥有几十名学生,今年开始,该学校被撤销,所有学生都需要到二十多里地外的珲春市第一小学上学。曾是果树新村小学教师、现为珲春市第一小学教师的马宪华告诉记者,当初果树新村小学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村里没学校,孩子到几十里外上学,爬山越岭不说,路上还出过多起车祸,家长反映强烈,“现在又撤了,当地的家长们又开始担心了,找了几回政府反映都不成,当地孩子只好坐车上下学或选择住宿”。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办学质量,但事实上,一些学校合并后,教学质量仍难尽如人意。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知辉说,一方面,在调整过程中由于部分地方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并没有相应扩建新校舍、新实验室、新宿舍等,导致班额过大、教学资源紧缺。过大的班额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布局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多教师都来自被撤并学校,由于编制限制、不合格教师清退难,优秀师资补充困难。
当前,农村教师负担过重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传统,人事部门核定学校教师编制都是把生师比作为唯一参考标准,这种核定方式没有考虑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这导致农村教师负担过重,很多老师要上四五门课。
对于教师来说,布局调整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缺编问题,而且教师要到离家更远的地区任教,这给教师的教学、生活、精神等方面都加重了负担。一些教师还要参与寄宿生的管理,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工作负担。马宪华在学校撤并后,每天上班的时间比以往增加了近1个小时,她说:“原来上班就不近,现在更远了,家里就更顾不上了。”
事实上,虽然布局调整后,不少学校条件得到改善,但仍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由于成立时间短,经费紧张,因此,很多学校生活设施并不健全,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如小学生寄宿面临洗衣服、洗澡、就餐等难题。一些学校缺少专门的运动场、语音室、实验室、微机室等设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还有一些学校校舍简陋,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学校周边网吧、歌舞厅较多,治安环境较差,也使学生和家长产生畏惧心理。
配套措施要跟上,
亡羊补牢未为晚
对于农村学校撤并带来的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邬知辉、于海波、林丹、李伯玲等专家建议,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布局调整。学校的裁撤、合并,既要考虑到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也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等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规划、科学决策,避免盲目、草率和非理性的调整行为。
其次,建立相应补偿制度,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补偿政策,补偿应主要包括寄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几个方面。条件成熟的地方应实施免费“校车计划”,鼓励地方政府或学校购置校车接送学生上学。
再次,制定农村学校基本标准,保证农村学校建设质量。国家有必要制定“农村学校质量标准”,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硬杠杠”。“标准”至少要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舍建设的标准;二是周边环境标准;三是学校软环境建设标准;四是非教师岗位标准,如对生活教师、保安人员配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第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坚持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用超常规方式保证农村急需师资的来源。同时,大幅度提高农村,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其幅度应达到足以挽留、吸引优秀师资安心扎根从教的程度。此外,应加强农村学校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要做到全员、全方位、长时间、高频次培训。与此同时,应建立不合格教师有效退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可在编制、待遇、晋级等方面提供特殊政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9-10-09/14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