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笔者认为,开创这一人才的生动局面不能忽视农民工人群。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超过2亿,大都处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建设大军,也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如何将农民工打造成一线创新人才,让农民工成为高技能型的产业工人,值得全社会思考。
当代国际化大生产对工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事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和更新,这使得农民工存在着接受教育与培训的需求,随着时代发展,这种需求也日益增加。据湖南省社科院农民工研究中心对长沙市439户进城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您愿意出点钱,参加可以取得劳动技能证书的培训班吗”这个问题时,42.8%的人明确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在回答“您觉得文化水平影响您在城市中就业与生活吗”问题时,81.3%的人承认有影响,其中42.4%的人认为这种影响还很大。此外,在影响找工作的困难中,位列前两位的分别是文化水平低和缺乏专业技术。这表明,农民工在主观上已明确意识到了教育水平对自身发展的制约。并且调查还显示,农民工进城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为了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占28.5%的人进城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占24.1%的人是为了开眼界见世面。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教育需求已趋向多样化。调查发现农民工希望学习的专业技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发、厨师、家政、缝纫等技能技术,增加了像计算机、外语、焊工、数控车床、电子维修等许多反映市场需求的新的技术类型。其中,选择学习计算机或外语知识的人已经高达35.8%。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他们的一种主观诉求。调查中农民工参加过教育与培训的仅仅占25.7%,大多数从来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回答“对于进城农民来说,进行学习教育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时,认为没有时间占29.8%,学习费用太高占29.2%,文化基础太差占17.8%,没有心思学习占13.9%,影响工作占5.5%,交通不便占0.7%,其他占3.2%。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主观不足还是客观障碍,如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转变,那么进城农民工的潜在教育需求就难以真正转化为教育购买行为,变为现实的教育需求。
当前,由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机制欠完善,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偏低。法律知识的缺乏、法律意识的淡薄往往使农民工在遇到权利受损害时,不知道怎样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职业技能的欠缺使农民工就业和转岗出现困难,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高级技术工人“断层”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电子、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民工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无疑,对广大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劳动安全知识等教育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建议:一是让农村成人教育机构重新运转起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以指导农民就业为标准,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在办学模式上可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来运行,找准就业市场,以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做好农民的就业服务。还可以方便农民培训,建立“学分银行”的试点,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等。二是让大众传媒教育与多媒体技术走近农民工,让农民工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被抛离者。同时可以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发放培训补贴,推广“培训券”试点,让农民工享有更多自主培训机会。三是建立起一个面向农民工开放,包括普通学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以及社区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输入地政府应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
人人皆可成才,农民工不能例外。应当想办法,通过各种教育与智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普通民工向中高级技工转化,使农民工转型升级,推动他们增强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本领,从而拓宽向上流通的渠道,实现农民工的“中国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12-26/13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