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实习记者 孟畅)“十一五”期间,辽宁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劳动力就业面不断拓宽。
“十一五”期间,辽宁社会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为我省城乡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辽宁城乡居民的就业面不断拓宽,工资性收入显著提高。
企业健康发展 劳动力吸纳能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省企业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企业景气指数总体呈“V”形波动走势。社会经济实力提升,企业良性发展,各行业企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统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全省劳动力景气指数均值为106.4,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景气度最高,为120.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3点,较“十五”期间提高36.5点。众多行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的提高为辽宁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比重50.9%
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增强表现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居民家庭中就业人口的明显增加和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长。
统计调查显示,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中就业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49.1%上升至2010年的50.9%,人均工资收入在2009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工资性收入对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1123.2万人
作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力量,2010年我省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1123.2万人,约占全省就业人口的76%以上。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的规下工业,因其投资小、成本低、经营灵活、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不高,在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城乡就业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更多的吸引了农村劳动力。
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全部规下工业从业人数102.8万人,其中规下工业工业企业从业人数50.6万人,个体工业52.2万人。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2010年,我省乡村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1.5%,较2005年提高2%,乡村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幅度为5.5%。
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6.8%
规下工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除了传统的务农,打工赚钱成为众多农村居民的增收方式。
2005年至2010年,辽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6.8%,较“十五”期间增快10.4%;所占比重由32.8%增长到38.3%,提高5.5%。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大幅提高,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26.8%提高到2010年的34.4%,5年间提高7.65%。2010年农村外出从业务工收入达到了912元,较2005年增长1.8倍,本地务工收入达到1195元,增长1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10-09/12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