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从2006年开始,最先从珠三角开始,然后蔓延到沿海其他一些地区,我国逐渐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原来劳动力被认为是可以源源不断且无限供给的,但突然间一些企业面临“招不到工”的难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对此,蔡昉认为,中国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中国急需把经济增长转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以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生育意愿的下降,近年来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开始出现迅速下降以及社会总抚养比上升的情况,过去上述两大因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资本积累的状况将难以持续。
人口红利如果消失,将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不会像原来那样源源不断而且那么廉价。因此,若没有其他措施,过去那种用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迫切需要转移到依靠生产率提高及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必然过程。对此,我们要准确判断,未雨绸缪。
直面“刘易斯拐点”
目前,劳动力在城乡普遍短缺和农民工工资持续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国人口红利期已接近尾声,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区域,劳动力短缺即将出现。无论喜欢不喜欢,“刘易斯拐点”都会如期到来,它的到来将对今后中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冲击。
以一些国家的经历看,“刘易斯拐点”之后,低端工资普遍地会出现一次持续的上涨,低端消费市场迅速扩张。另外,工资上涨常态化,将带来通货膨胀结构性上扬。但是,这场人口结构上的大变局,既是危,又是机,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许因此改写。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国在“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初期,应该尽量避免资本深化的过早发生,而应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相当大,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超过35%,这一现实决定“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将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国际产业的变动情况,实行劳动力的使用创新,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水平。
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用质量替代数量,将成为预防劳动力短缺的未雨绸缪之举。再有,要鼓励和引导建立新的劳资关系 ,同时给农民工以城市市民待遇。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快转变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新挑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5-03/12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