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去年一样,用工荒成为春节后的焦点。恐怕在未来一段时间,用工荒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常态现象。
对于用工荒,专家们也做出了各种分析。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用工荒,用人单位对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民工则对工资待遇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出现了互相看着不合适。同时,这也是一种区域性的用工荒,中西部开始与东部争夺农民工,原来的劳务输出大省开始想尽办法挽留农民工在当地就业。东部的工资优势不再,甚至相对于农村,城市打工的收入优势也不再,使得农民工有了价格谈判的条件。
每每用工荒,人口红利终结论就要被拿出来讨论一番。因为正是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支撑着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远没有到岌岌可危的地步,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过剩走向短缺的刘易斯拐点还只是个传说,但人口红利趋于减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原来的工资已经很难成为香饽饽,企业必须付出更大的人力成本,否则就要被农民工用脚投票。这两天的新闻,都在讲企业如何大打“温情+ 红包”牌,两手都要硬。
市场自有规律,有供给过剩就会有供给紧张。人力资源如同其他资源一样,都是稀缺性的,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人口红利不是永远的红利,不可能是中国制造永远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从大的方面来说,经济就要转型、产业就要升级;从小的方面来说,企业也要走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迟早的事,无非是主动还是被动。
结构性的用工荒也是用工荒,不能说是结构性的,就对已经开始的劳动力市场变化视而不见,拼命让自己相信劳动力很过剩、依旧过剩、还将过剩。事实上,结构性用工荒虽然亮起的不是红灯,但毫无疑问已亮起了黄灯。至少厂区门口农民工排起长长大队等待求职的景象已很少,更多的是用人单位顶风冒雨“抢人”。人口红利、绝对的剩余劳动力和中国制造,构成了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一组变量。而现在,用工荒的持续出现,剩余劳动力从绝对走向相对,必然要影响到中国制造。以低价制胜,通常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中国制造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问题,人力成本的提高将逐渐蚕食掉低价优势,直到优势不再。
值得注意的是,用工荒又是与就业难同时出现,前者是指农民工,后者则是指高校学生。技术工人的不足和学院派的过剩,导致了教育与就业的脱节。农民工的工资在涨,本科生、研究生的工资在降,两者趋同,这必然引起对教育成本的重估。好的一方面,是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重新受到重视;坏的一方面,则是拿着大学文凭找不着工作,导致高等教育价值被贬低,进而对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形成负面的影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2-15/12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