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新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用人单位在聘用大学生时存在就业歧视现象,会因为性别、长相、年龄等先天性因素而抬高聘用门槛,而国有企业就业歧视现象最严重。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去年进行的一项针对21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已经超过外资企业,成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企业类型,超过1/3的大学生愿意到国企就业,原因就在于国企能提供“稳定上升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国企“大门”外聚集的人才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这些人才的才华却抵不上“年轻漂亮”,其价值正在迅速“贬值”。这不由得不让人想起经济学上经典的“谷贱伤农”问题。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为了换取需求的有限增加,必须更大幅度地降价,这样就出现了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越丰产越减收的局面。 “谷贱伤农”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人们不会因为收入的增加就会饭量陡增、需要购买更多大米白面。农产品市场上的这一特性似乎正在被移植到人才市场上:部分国企没有因为发展条件的改善而增加对人才的需求,结果只能是,叩击国企大门的人才越多,人才就会越贬值。
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部分国企如今高高在上地“歧视”蜂拥而至的求职者,完全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当初,大量的国企在生存线上挣扎时,求职者可谓门可罗雀,只是后来国家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让国有企业多数集中于资源性垄断行业以及受到产业政策保护的部分行业,使得很多国企在 “弱竞争”的温室环境中迅速成长。本来,国企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不拘一格延揽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大开放局面带来的产业竞争全球化局面。遗憾的是,由于资源垄断与政策保护的“过度施肥”,很多国企的需求“口味”发生了变异:在他们看来,独享更多的物资与政策资源,才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而人力资源并不那么关键,最典型的思维就是:“你不干自然有人来干,只要实实在在的资源在手,谁干都一样。 ”
企业是一个有形的物质资源与无形的人力资源组合而成的系统,当两方面资源投入相对均衡时,人力资源对于改进与优化这一系统起着更为关键、更具爆发性的作用。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而言,员工只需发挥20%到30%的能力,就足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但如果有良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充分吸引人才并调动其积极性,人才的潜力可以发挥出80%到90%,从而创造出更大的效益。但是,对于国企来说,由于占用了过多的有形资源,反而产生了对人力资源的“挤出效应”,一旦接踵而至的求职者发现国企并未能如他们所想的那样能提供“稳定的成长空间”,人力资源战略更为清晰的外企以及发展势头蒸蒸日上的民企,会重新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
从这一角度来看,存在就业歧视的国企浇灭了人才的热情,也就按灭了照亮其前行征途上最亮的那盏灯,它们的发展前景将由此变得模糊不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8-02/12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