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当时在我们学校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所以很多方面还不太完善。专业对数学、物理水平要求比较高,理论性较强,学习压力较大。从课程设置来看,大一、大二学的课程,跟物理专业的学生没什么差别,大三才开始学习相对专业的内容,比如单片机、汇编等硬件方面的知识。
总的来说,大学本科的知识还是太基础了一点,主要还得靠自己钻研。比如我们寝室有个同学,因为很喜欢“单片机”这个方向,就去科技市场买了块研发板,自己开发些小游戏,像贪吃蛇、俄罗斯方块。还有“信号处理”这个方向也一样,大学里只学了两门课程:“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所以大部分内容还是要自己学、自己钻研。
毕业一年已辗转跳槽了三次,在前两家单位做的都是软件销售,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现就职于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从事财务软件的开发和数据库的维护工作。虽然每天给公司创造的利润在500元以上,但每月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有机会的话会再次跳槽,或考虑跟同学一起创业。
大学同专业的其他同学,就业情况比较相似,虽然找工作并不困难,但因为本科期间学得比较泛,即使进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技术也比较欠缺,收入相应也不高,所以不少同学选择考研。专业比较对口的两个同学,现在已经进了公司的研发团队,主要做空气质量检查的相关技术,所以感觉我们这个专业,主要还是靠自己钻研。(记者金婕整理)
(今日早报)
(来源:浙江在线)
[临床医学]
医学毕业生供应远大于需求
口述者:陈意磊,2004年理科考生
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工作轨迹:2008年毕业,邵逸夫医院
医生在许多人眼中是个高尚、受尊敬、且报酬丰厚的职业。曾经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能去学医。不过我高考那几年正赶上医科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合并大潮,医学院扩招非常厉害。那时我们学校临床医学七年制招生规模在300人左右,持续了有三四年时间,于是医科专业也不再是阳春白雪,很多学生是被调剂到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是我填报的志愿的最后一位,因为考分不够高才阴差阳错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大学本科期间专业课主要分为基础医学课,如生化、生理、解剖、组胚、病理、病理生理、药理、微生物、遗传学等课程;和临床医学课,如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病、精神病、皮肤病、眼科等等等等。总的来说课程设置非常之多,多数内容枯燥,学习以记忆为主,考试基本靠考前突击背前人总结的资料,可能还能考出高分,但如果不善于归纳总结、时时温习很难真正记住所学的。
如果你立志从医,首先要明白几个现实。第一,现在去大城市的医院应聘临床医生,本科的基本不要,也就是说硕士是保底学历,有的大医院只招博士。医学毕业生的供应远大于实际需求,各大医院临床科室都存在相同的情况:人满为患。第二,低年资医生的收入一点都不丰厚,准确的说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第三,从一个医学生毕业到他能独立收治病人的时间可能要十年甚至更久,取决于学历、学术成果、科研成果、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当然,以上事实仅对于大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有代表意义。但我想这类医院应该是医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要想在这些一流的医院找到工作并长期发展,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成为你所在学校的TOPSTUDENT(尖子生),努力学好英语,选一个强势的导师并努力为他工作,争取毕业后能留院,在合适的时候攻读博士学位,努力发表英文学术论文。这就是在竞争激烈的医师行业里的生存之道。
医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做医生,少数人会选择改行,改行者多半也是去医药类企业从事销售一类的工作,总的来说这个专业就业面比较窄。
选择做医生的也并非都是做他们在学校里选择的专业方向,相当部分的人改变了专业,比如原来学临床的改做影像医学,或者学骨科的改做普外科。
我是七年制临床专业的,在我的同学中,很少一部分人选择不做医生,剩下的做医生的人中大部分留在了上海,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在大医院找到工作,剩下的去了区县一级的医院。改变专业方向的比例可能占到六七成,许多人是为了留在大医院而应聘一些人员紧缺的岗位。我个人因为不愿意改变专业所以回家找工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6-23/11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