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宜丰县尝试在农民工中实施职业中专学历教育,并将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
农民工拿职业中专毕业证书,是农民工技能培训以来的新鲜事。尽管省里有指导性的意见,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无章可循,全靠自己摸索。
一只尚未端上大众餐桌的“螃蟹”,宜丰人吃出的是什么滋味呢?
农民工正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张喻林摄 农民工心声:需“镀金”更盼“塑金”
出身农家的宜丰县职业中专校长罗弦多、副校长刘以达习惯于关注“三农”问题。2008年1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其中一句话引起了罗弦多和同事们的注意:“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根据返乡农民工的特点开设专业和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能不能将这项工作与职业中专的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一股豪情在罗弦多和同事们的心中涌起。当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宜丰县有大量农民工返乡。宜丰职业中专的老师们来到农村,调查走访之后,得知大部分返乡农民工都缺乏一技之长、就业较困难。
“以前也接受过培训,可都是‘闪电式’的,内容也单一,实际作用有限。”天宝乡草坪村农民刘云如说,“如果有一个较长期的学习过程,让农民能掌握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就好了。”
如此看来,广大农民确实是不仅需要“镀金”,更迫切的需要是“塑金”。
今年4月底,一个让“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中专学历教育”的想法在宜丰职业中专决策层形成。当时,这是符合有关精神的,但省有关部门对这种做法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指导性的意见。刘以达说:“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向县里请示报告后,6月16日,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开设返乡农民工职业中专学历教育班,由县职业中专具体组织实施,各乡镇(场)做到专人负责,确保每一名有学习意愿的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中专学历教育。
让宜丰职业中专领导意外的是,两个月时间,全县报名的返乡农民工超过了3000人。学校赶紧向县领导请示后,又加设了入学门槛:初中以下学历、超过40岁、已经参加过同等学历教育、有过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的,都不予录取。经过筛选审核,最后,1813名返乡农民工成为宜丰职业中专的注册学生。
职业中专心愿:让“游击队”变“正规军”
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职业中专毕业证书,是他们心中的向往。学到了技能,还能获得国家承认、网上可查的“金字招牌”,当然是一件破天荒的大好事。新庄镇龙溪村的学员黄森林说,学了本领,还可以拿毕业证书,谁不乐意当学生呢!
然而,对于宜丰职业中专来说,压力却是巨大的。因为一切都是新的,每走一步都是开创性的。
县农民工学历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罗再生告诉记者,建章立制是第一步。《宜丰县返乡农民工学历教育实施方案》出台了,学习制度、教学制度也相继出台。针对农民工流动性、成教性的特点,学校实行宽进严出的学籍管理,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实行3至6年的弹性学制和累积学分的“银行学分制”。每学期末均进行考试或考核,学时达标、成绩合格者方可得到相应的学分。3至6年内累计修满学分,就可拿到中专毕业文凭。
罗再生说,课程的设置让农民工学历教育办公室费了不少脑筋。农民工学员的文化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在校生相同,而“应用技能课”则是专门为农民工量身定做,内容有“计算机应用、城市生活常识、农民工维权指南、应用文写作基础”,教材人手一册。师资力量,主要是职业中专的老师,实用技能课则由县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等单位的专家传授。
9月22日,全县农民工学历教育班在新庄镇开班。在该镇芳里村,30名注册学员第一次在村里开始了职业中专学历教育。生动形象的电脑实用技术教学,让他们受益匪浅,下课后学员们仍不愿离去,拉着老师求教。教师高苏欣慰地感慨道:“真没想到学员们会有这么高的求知欲望。”
据了解,该县结合实际,采取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学校在全县各乡镇设了41个教学点,每年安排7周时间,委派老师到各教学点对学员集中面授。教学点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担任教学点的“班主任”,负责农民工学习的组织工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10-29/11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