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一个在无数人心间频频点击的新名词,在2009年的江苏,点击出更加火爆的竞聘纪录———全省要选聘5010村官,大学生报名人数近5万,平均约10人竞争一个村官岗位。在火爆的竞聘热潮中,记者带着学子、家长和农村基层干群的一些冷静思考甚至疑虑,在苏南苏北追踪采访了数十名大学生村官,读到了一份份颇有深意的人生新答卷。
大学生当村官,究竟值不值得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四年苦读后怎么又回到农村呢?这大学不是白上了吗?” 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戈新化,2007年7月到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杨楼居委会任党支部副书记。从大学生到村干部,在亲友的疑惑和费解中,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作出了郑重的抉择。
戈新化做家人思想工作时,讲了个关于“鸡和凤凰”的想法:“都说我们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是‘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但为什么‘凤凰’飞出了那么多,农村还没变成‘凤凰窝’呢?我就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草鸡窝’早一天变成‘凤凰窝’。”戈新化的决心和行动赢得村民的信赖,当年12月,他高票当选为杨楼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还被评为“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大都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关联度不大,学非所用居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可后来的实践,却让大学生们自己的认识和背后的议论都发生了截然的改变。
去年夏天,44名大学毕业生告别城市的喧闹,来到苏北滨海县的经济薄弱村当村官。他们学的多是中文、法律、英语等文科专业,但在农村工作中同样找到了用武之地,如用法律知识调解农村纠纷,用网络知识为农副产品找销路,用工商管理知识为村建设创品牌。
分别在滨海县陈涛乡三个村当村官的周大川、郁岗、王刚三位大学生,共同出资5万元办起了林下养鸡项目。三人中,两个是学中文的,一个是学政法的,这些专业都与养鸡相去甚远。为了养好鸡,他们看了大量的科普书,还与县乡农技员交上了朋友,掌握了不少养鸡知识。陈涛乡新滩村支部书记钱青富对这些年轻人非常赞赏:“他们有文化,肯学习,接受新知识比村民们快多了。现在,村里已有4户村民跟他们学林下养鸡,超过了两万只。”
今年22岁的陈秀,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去年7月来到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三义村任党支部副书记。近一年的历练和考验,使他从一名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群众信任、信赖的基层村干部。他有三句心里话,在大学生们中间颇有代表性:“一粒种子,投向适宜的土壤,才会有勃勃生机;一棵树,抓住自己的生长季节,才能枝繁叶茂;一朵花,散发独特的芳香,才能沁人心脾。”
大学生当村官,农村需要不需要
“村里2000多人,出门打工就有五六百人。年轻人走了,剩下老人、女人、孩子,整个就是‘386199部队’!”苏北睢宁县邱圩村61岁的村主任刘连礼说,他干了12年村官,早想退了,可没人接班,“前任书记干了15年!”
“建设村需要他们!”62岁的黄广义,在睢宁干了30年村支书,跟刘连礼有同样感慨,“去年打报告想退,上面不批,没人顶。”年轻人潮水般离乡进城,乡村面临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刘连礼所在的镇,25个村支书中,5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30岁至50岁的近四成,30岁以下的寥寥无几。
“发展新产业特别需要大学生来创新业。”滨海县滨淮镇长兴村党总支书记卞耀成说,近年来,他们村在推进设施栽培规模化上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无论是提升竞争力还是扩张持久力,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善创新、能开拓的大学生来优化种植品种,引进加工企业,开展特色营销,进而拉长发展半径。
老一辈村官生于农村,熟悉乡村,服务农民的信念强,在农民中的威信也高,但是,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难以更好地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在当下的中国乡村,这是个普遍问题。
“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了不起。”十年前,是这话打动大学生黄俊,让他选择回江都农村“接棒”。但这“棒”也不是那么容易接的。村官虽小,却扮演了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关系基层的稳定与发展。黄俊说,要接好这个“棒”,首先要过好角色转换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6-11/11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