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平稳发展,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对“三农”的贡献作用更加突出,总量规模、结构调整、素质提升和经济效益都在稳步推进,总体上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总体良好。
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68000亿元,同比增长14.06%,完成工业增加值47800亿元,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35%,同比增长14.17%;完成工业总产值220000亿元,销售产值208000亿元,产销率达94.70%,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0000亿元,同比增长14.08%;利润总额17000亿元,增长14.56%;上交税金7200亿元,增长14.73%;从各月经济运行的轨迹看,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平稳,月度间没有明显起伏,并且反映经济效益的利润、税金等指标的增长幅度始终快于生产性指标。
(二)规模工业对乡镇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3700亿元,同比增长16.72%,比规模以下工业增幅快6.73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62%。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146000亿元,销售产值140500亿元,产销率达96.24%;实现利润7450亿元,同比增长15.69%;上交税金3200亿元,同比增长16.70%;出口交货值23830亿元,同比增长20.12%,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78.90%。
(三)农产品加工业继续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虽然受出口减少和国内市场准入门槛提高的影响,下半年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全年总体仍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全国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0600亿元,同比增长16.42 %;其中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增加值3300亿元,同比增长16.49%,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1.48 %。数据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和重要增长点。
(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自2006年以来乡镇企业出口虽然面临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乡镇企业的外贸环境剧烈变化,出口形势较为严峻,部分省市出口增幅较低,少数省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出口大省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而又稳定的增长,带动了全国乡镇企业出口的较快增长。目前全国乡镇企业的出口企业有近16万家,比上年增加5000多家,完成出口交货值30200亿元,同比增长18.88 %,增幅比上年下降近两个百分点。
(五)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引导发展的重点和投资发展的热点。乡镇企业投资第三产业特别是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力度加大,以观光、旅游、度假和农村流通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服务业方兴未艾,发展迅速,城市居民利用周末和“黄金周”到郊区及周边地区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享田园乐”成为许多市民喜爱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村,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的超市和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农村商业空前繁荣。北京市通州区已有农村超市(便利店)413家,普及率达92%,安置了上千名农民就业。预计,全国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000亿元,同比增长14.09%,比乡镇工业增幅高出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97%上升到22.19 %,提高0.22个百分点。
(六)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劳动者报酬和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根据前9个月月报数据预测,全年乡镇企业新增就业400-410万人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净增个体工商户65万个,吸收就业110多万人;新建投产企业20多万个,大约能安排300万人就业。到年底,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预计突破1.5亿人。全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预计达13700亿元,同比增长11.35%。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收入(包括个体二、三产业)1420元,同比增长11.5%,增加180元,根据前三季度农民收入构成比例测算,2007年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34.8%,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2-04/10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