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牢牢把握保护性耕作健康发展的主动权


许继光

保护性耕作的诸多好处,已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知晓。如何加快其发展速度,提升其发展水平,成为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好速度与质量的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能牢牢把握保护性耕作健康发展的主动权。

首先,要丰富和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其核心技术和价值所在,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的目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需要强调的是,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的本质特征大致相似,但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表现形式却各不相同。由于不同的作物品种(如小麦、玉米、谷黍、豆类)采用了不同的耕作制度(一年一作、一年两作、两年三作),最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技术体系。这是因为农艺要求的复杂性与生产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具体到某一个地方,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体系。当然,这种技术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产实践中,有许多可变因子都在影响着技术体系。反过来说,正因为存在着可变因子的影响,才使技术体系更加丰富多彩,才使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为保护性耕作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次,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保护性耕作的机具系统。体现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的使命最终要靠机具来完成。没有丰富和过硬的机具,保护性耕作的诸多好处就难以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性耕作能否有一个快速健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具系统特别是硬茬播种机系列产品能否适应技术体系的要求。要想使保护性耕作机具适合当地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反复多次试验。此地用得好,彼地未必适用。有的地方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结果造成很大损失。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试验就没有发言权,更不会掌握主动权。所以,要通过试验不断了解和掌握机具的性能,不断地改进,尤其要不断提高硬茬播种机的通过性、稳定性、均匀性,不仅要适应不同的作物品种、不同的耕作制度,而且要适应不同年度的土壤墒情,从而逐步建立起适合当地条件、能够体现各种技术体系的先进、优质的机具系统。

第三,要建立健全以扶持农机户为主线的保护性耕作运行机制。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和机具系统结合得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运行机制是否建立健全。而衡量运行机制是否建立健全,主要取决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导力量是否到位,是否迅速壮大。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推广过程,说到底,就是通过国家项目资金的引导,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农民主导演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不断教育农民、培训农民,使保护性耕作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扶持保护性耕作,必须扶持农民;扶持农民,必须优先扶持农机手(包括农机大户)。国家项目资金除一部分用于技术体系和机具以外,还要用于对农民特别是对农机手的宣传培训、购机补贴、作业补贴。农机手不仅仅是保护性耕作的操作手,而且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员和保护性耕作运行机制的“驾驶员”。一个钟情于保护性耕作的农机手,能够带活一个村,能够带出更多的农机户,能够带出一个服务大市场。可见,在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只要从培训和扶持农机户入手抓住不放,就能够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四,要不断完善保护性耕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健康发展,还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的宏观调控除了靠政策激励和完善运行机制以外,还要依赖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实施。搞好规划,不仅是规划面积,重要的是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始选点的时候,不仅在技术、生产条件方面有代表性,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试点的扩散效应。比如,就全省而言,所选的重点示范县,如同在全省的“水面”上扔下的“石头”。选中了,就会溅起水花,形成涟漪,逐渐扩散,连为一体;如果选得不好,就是一声闷响,没有扩散效应。所以,立足于宏观层面上考虑,要精心选点,连点成线,扩线成面,直至覆盖全省。同样,在一个市、县选择试点时,也要有这个眼光。再从操作的角度看,保护性耕作的健康发展,必须经历一个试验、示范、推广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投入的精力、财力乃至所确立的指导思想、调控内容和工作重点都应当是不同的。如果某个地方把试验、示范、推广合并为一个阶段,那必然是一锅“夹生饭”,结果会带来资源的浪费,也损坏了保护性耕作的声誉。反之,有限的财力不集中投入到条件成熟、可以大面积推广的地方,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发展机遇。发展阶段不能超越,不能滞后,也不能错位。对所有开始或准备搞保护性耕作的地方,办好试验区是“必修课”。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机具系统和运行机制等,都应当在试验区接受检验。检验合格,再推而广之。这是保护性耕作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牢牢把握发言权、主动权的根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建立健全 品种 试验区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