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建在农机合作社里的气象站(图)


:亦言 王永鸣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板树里村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灯聪从2008年起和气象部门结了缘。当时,作为种粮大户的他接受了椒江区气象局提供的“种粮大户一加一服务”,每天他的手机上都要准时收到几条气象台发布的气象信息。

2009年7月,正值早稻收获之际, 遭遇“莫拉克”台风来袭。台风来临的前夜,气象局将紧急发布的台风信息发送到了杨灯聪的手机上,看到信息后老杨睡不着觉了,立即组织合作社社员驾驶4台联合收割机连夜进行抢收,到次日7点共抢收了300亩早稻。那次台风给当地许多农户带来灾难,不少已经成熟的早稻因为没有及时抢收,被台风裹挟的暴雨给淹掉了。台风过去,椒江区的一位副区长来查看灾情时问杨灯聪:“你受到多大损失?”老杨说:“我没有受到损失,90万斤粮食全卖光了。”副区长很惊讶地问他:“你采取什么措施避免了损失?”他回答道:“全靠气象局帮扶,提前向手机上发布了台风的信息。”事后,杨灯聪还做了一面锦旗送给气象局,上面写着“科学气象送田头,农民种田不用愁。”

去年底,杨灯聪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百名种粮大户后,更受到气象部门重视。今年初,国家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有关领导在台州市、椒江区气象部门领导陪同下专门到杨灯聪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目的是寻找帮助种粮大户解决提前得到气象信息的途径。气象局的同志问杨灯聪:“你有什么具体要求?”这时,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刚刚建起了大棚育秧基地,马上就要开始为早稻育秧了,于是他回答说:“最好在育秧基地边上建一个气象站,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育秧大棚的温度。”气象局的同志又问:“早稻什么时候开始育秧?”杨灯聪告诉他们3月份就要开始了。各级气象部门的领导立即商议,当场拍板为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一座气象站。正月春节刚过,杨灯聪就按照气象部门要求在育秧基地边上垫高了一块8米见方的地基,气象局的12万元建站资金也迅速到位,赶在育秧开始前建好了气象站。

今年早稻生长期间虽然遇到了“倒春寒”,但是由于对气候信息有了准确把握,合作社大棚育出的秧苗显得粗壮,抗寒、抗倒伏的能力都有提升,而且还比计划多供应了近300亩的秧苗。收获时节农业部门进行评估,当地种粮大户早稻种植的平均水平是每亩250公斤,而杨灯聪的平均亩产达到了320公斤。当地农民没有种早稻的习惯,为鼓励种粮大户多种早稻,区里在每斤售价1元钱的基础上再补助0.20元,早稻给杨灯聪带来可观的收益。

杨灯聪对气象站的作用进行了解释。他告诉记者,由于椒江区靠海靠山都较近,别的地方10里不同天的话,这里3里就不同天,区气象站的气象预报对某一个特定区域不一定准确。而在育秧基地旁边建立气象站,2公里半径内的预报是非常准确的。气象站随时测报温度和湿度,数据与家中及合作社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在家门口安装了液晶的显示屏,可以及时掌握育秧大棚的温度、湿度情况。比如,大棚门关闭时,室外12℃时,一般室内是25℃,很适合秧苗的生长;如果预报室外为35℃,里面气温会更高,从早上8点开始就要打开大棚的门,通风降温。对湿度也是如此,如果预报的湿度高就不需要给秧苗浇水,反之则要进行微灌。

目前,杨灯聪的合作社建立的育秧大棚20个,占地22亩,一次育出的秧苗可供3300亩大田使用。今年种植早稻,当地一个种粮大户种植面积945亩,收获的稻谷为41万斤,而杨灯聪的合作社种植面积只有899亩,收获稻谷却达到了58万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早稻 大棚 台风 稻谷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