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能把农民要卖的粮都收上来,我们就建了这个投资少、见效快,还能保证粮食安全的罩棚仓。”9月10日,四平市第二粮库2号粮仓里,粮库主任李树国站在6米多高金灿灿的粮堆上面,他的脚下是近2.2万吨玉米,“作为构建四平市粮食收储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个载体,我们去年收储了附近两个乡镇农民出售的4.8万吨商品粮。收购粮食的有关信息都已经录入信息库了。”
在四平市粮食局的一块大型电子屏幕前,工作人员从信息库中调取出四平市第二粮库的信息。这是一份内容十分详尽的统计表,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和设备情况等共10张表格。四平市粮食局局长寇春生介绍:“这就是四平市构建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基础情况电子表,10张表格反映的数据有1000项左右。透过这些表格,可以全面了解整个四平市粮食收储的布局。”
在寇春生看来,构建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全国粮食收储保障体系档案管理提供参数,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可以有效破解粮食“储不下”的难题,发挥稳市、恤农、备荒的作用。
长期以来,“储不下”是制约吉林省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据了解,目前吉林省有效仓容1875万吨,一般情况下,露天储存半年以上的粮食1350万吨左右,给安全储粮和安全防火都带来很大隐患。今年吉林省加快构建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对纳入体系的企业实行建档备案管理,确保收储能力平稳化、规模不减少,提升粮食收储能力,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全面消灭不合理的露天储粮。
省粮食局副巡视员沈启地认为,从未来发展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包括土地流转的加快,需要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尽快建立。
在收购粮食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收粮企业固定仓容情况、占地情况,也要考虑该企业的机械设备情况,包括倒粮机、提升机、车辆等信息。沈启地介绍:“加快构建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有一个标志性的目标,就是建立档案。”他说,建档的目的,是为了让政府能够实时、直观地了解本行政区内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内企业的购、销、储、运、加情况和诚信记录,以及政府投资形成的粮食收储设施是否被改变用途等情况,是实施监管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促进粮食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目前,吉林省借鉴山东、安徽等省份体系建设档案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出一套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这项制度成熟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吉林省通过整合现有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充分运用存量资源,以直属地方国有粮库为主体,以基层购销网络为基础,建立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各乡(镇)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并将“粮安工程”专项建设重点投向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内的企业,根据全省的规划、布局,打造了一批实力强、信用好的核心企业。
在四平市最大的粮库南山粮库的院子里,一个房式仓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施工。粮库主任左安介绍项目情况:“这是国家储粮房式仓建设项目,一个储粮仓建设面积5500平方米,仓容2.5万吨。今年12月末整体工程就将建设完毕,保证今年年底就能装上新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7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