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是我国传统养殖业,具有占地面积小、需要劳动力少的优点,农村很多家庭都有养家禽的习惯。但近几年农村散养户发现家禽越来越不好养,多发病,难治疗。在养殖环境和疾病流行情况发生变化的今天,养殖户应改变思想观念,将疾病预防贯穿于养殖全程。
一、散养禽疾病多发的原因
1. 禽病种类多,且不断有新病出现和老病新发现象
常见危害严重的疾病:鸡新城疫、禽流感、肾病变型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鸭传染性浆膜炎、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隐孢子虫病等。
2. 养殖环境差
许多农村家庭相互距离太近,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人员流动频繁,又缺乏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病死家禽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意丢弃;禽舍卫生状况差,粪便不能按时清理。
3. 缺乏防疫的基本知识
家禽饲养管理粗放,养殖户缺乏防疫的基本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防疫时机,疫苗接种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造成免疫无效甚至诱发传染病。例如:在一些地区鸡新城疫的两次免疫都用Lasota或Clone30株疫苗饮水免疫,由于饮水免疫降低了疫苗的效力,导致两次免疫后发生鸡发病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随意加大鸡新城疫疫苗的注射剂量,有的在1日龄时就用新城疫I系苗超前免疫,结果导致病毒毒力越来越强,形成恶性循环;还有的加大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的使用剂量,对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损伤,极有可能导致其他疫病的免疫失败。
4. 重治疗轻防疫
很多养殖户没有防疫观念,在家禽发病后才买药自己治疗或请当地兽医治疗。很多病毒性传染病目前没特效药物治疗,导致死亡率高。
5. 不同家禽混养
农村很多家庭都是鸡、鸭、()鹅混养,使多种疾病在不同种类家禽间传播,不利于防病。
二、改变观念,将疾病预防贯穿于养殖全程
农村散养户要提高养殖效益,应改变思想观念,在疾病防治过程中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1. 把好雏禽保温关
农村养殖条件简陋,很多养殖户把雏禽买回后不注意保温,导致发病和死亡增多。雏禽抗病力差,对温度比较敏感,雏鸡的适宜生长温度为出壳后头两天34~32℃,3~7天32~30℃,第二周30~28℃;雏鸭、雏鹅的适宜生长温度为第一周30~27℃,第二周26~24℃,第三周不低于20℃。根据雏禽温度需要特点,养殖户可采用加垫草或窝内悬挂白炽灯泡的方式保温。
2. 注意通风换气
有的养殖户常顾此失彼,在保温的时候不注意通风,遂引发禽呼吸道疾病。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以人进入不感到有闷气和刺鼻、眼为宜。
3. 搞好环境卫生
雏禽体小,抗病力差,一旦感染疾病难以控制。因此,必须对室内环境经常打扫,保持干燥、通风良好,每隔10天或15天消毒1次。
4. 做好预防工作
①添加提高鸡只抗病力。赵兴华等通过试验发现,在日粮中添加艾叶粉可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艾叶粉在日粮中的添加比例以3%~5%为宜。
②落实免疫接种。除了接种国家强制性免疫的禽流感疫苗外,养殖户还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参考免疫程序见表1、表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J131906)
(作者联系地址: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动物科技系 邮编:404155)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5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