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结束后,台湾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就要届满十年。此组织是目前台湾地区参与的国际组织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对全球经贸、环境,甚至是人权影响最深的国际组织。回顾过去十年,农业贸易问题在多哈回合谈判上形成的国家间对峙,已成为WTO最难解决的一场僵局。
提及台湾地区农业,2011的前半年,整个国际社会可以说处于一个高粮价压力的环境下。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公布的粮价指数没有低于过230点(2001到2009年,全球粮价指数年平均不超过200点),若干区域(例如:非洲之角)更因为干旱因素,出现大规模的饥荒。时逢一年的尾声与迈入WTO会员第一个10年,或许角逐“大选”的候选人及其竞选团队该对贸易自由化的问题进行一些反省与规划;毕竟国际贸易对于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甚至是公共卫生都有相当关键的影响。
首先,跨国贸易活动因为过度追求效率、产量、利润,而以不友善环境,甚至是侵略环境的方式进行生产。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因而变成工业化制程下的“商品”,少了文化、情感还有生活态度,多了基因改造的影子,化学添加物的成分,还有一堆看不见的病媒与细菌。大量进口海外食物的全台每年均有千人左右罹患食源性疾病(除了2007年只有743人),这显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次,从粮食权的角度来思考,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已经让这项权利被严重地商品化。粮食盈余与粮食赤字的现象在已开发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失衡的极化现象。这样的失衡现况让已开发国家出现愈来愈多肥胖症的人口,而发展中国家却累积愈来愈多营养不良的人口。国际社会的粮食分配机制显然是出了大问题,才会导致地球一端有人拿著大把钞票上健身中心减肥,但另一端却是饥民身无分文骨瘦如材地瑟缩在墙角。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关于粮食问题的若干报告已特别就农牧企业(agribusiness)对粮食权所构成的负面影响加以指正。认为这些从事农产与销售的跨国贸易集团藉由经济上的优势,掌控了全球粮食的生产模式、营销通路、市场价格,还有发展中国家小农的工资。进一步说,农牧企业的权力已大到足以决定全球粮食体系的结构,让农业彻底地变成一个买方市场(但这个“买方”不是最终的消费者)。农牧企业一方面向真正的粮食提供者小农压低价格,进行大量收购;另一方面在市场末端以高价卖出,从消费者身上赚取巨额利润。这种粮食体系中行为者间权力的不平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但如果持续下去,粮食权与粮食安全就难有落实的一天。
当今全球粮食体系需要的是贸易公平化,而不是更多的自由化。因为过度的自由导致了行为者间地位的不对等,从而让经济上的强者拥有主导和决定性的权力,不利于粮食安全的维系与落实。有监于此,笔者冀望下一任的“执政”团队,能正视并设法改善目前台湾地区粮食安全的水平。
一、提升对岛内农人的收入保障,尽快立规确保岛内农牧企业收购初级农产品时应给予的最低价格。
二、提供多元销售管道以避免岛内农民只能将农作卖给特定的农牧企业,从而增加农民或农会组织在市场议价上的能力。
三、岛内超市或量贩等零售业者所自行建立的收购或销售标准不应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结果,并且应有助于食品卫生与安全质量的提升。
贸易自由化的初衷应该是让各国家和地区可以自由地交易“所需物品”,或是取得自己生产而“成本过高”的产品。而不是让国家和地区对于贸易形成过度依赖,终致丧失自我供给的能力。加入WTO的第十年,台湾可以反省很多事,检讨贸易自由化与调和粮食体系的失衡,或许是保护岛内粮食基本权与台湾地区整体农业发展必要且关键的第一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5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