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产品、服务的质量安全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尤其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代表、委员纷纷献策:及时完善食品安全配套法律法规、全民普及食品安全教育、填补安全监管的基层空白……每一份建言都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舌尖上的安全”向来被社会高度关注,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这几年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成绩斐然。从食品安全法修订出台,到“餐桌污染”治理,从职能部门严密监管加大曝光力度,到地方建设食品可追溯查询系统,食品安全的“防护网”越织越密,各项标准越来越严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指数也在逐步上升。但也要看到,这张“防护网”还有不少漏洞要补,许多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难以回避。比如,国家致力于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但部分实施细则还未出台,一些监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落实起来还有些障碍;乡村、城郊等基层点多面广,监管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假冒伪劣产品在偏远地区依然猖獗;很多生产者、消费者对法律法规了解甚少,生产者自律缺乏动力,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要让食品安全意识深深扎根到生产和消费的土壤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这些不足,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查缺补漏,逐步把保障食品安全的硬环境建设好;加强落实,让已经成型的保障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据了解,今年两会之后,全国人大将很快启动对食品安全法的执法检查工作,其目的就是督促各地各部门,将“顶层设计”落实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百姓餐桌”,将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具体到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上,切实把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说到底,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就不是难事。让百姓的餐桌更安全、更健康,民生的“天”才会更清朗。(整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49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