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分析土地要素与宏观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经济增长、工业化进程与土地利用

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导致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大量增加。宏观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的投入,在假设技术水平和投入要素的比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产出量的变化,单位时间的土地投入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假定资本和土地的最优组合,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可以得到500吨的农产品等产量线;如果要将产量上升到1000吨或1500吨,就必须相应成比例地增加土地和资本的投入。土地需求量由OL1,增加到OL2或OL3

在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更多的农用地转为非农利用,急剧地改变着土地利用的结构。在以工业化为主要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业化往往意味着建设用地的扩张,而增加的用地大多是城市边缘的优质耕地。

 (二)城市化与土地利用

城市化意味着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的空间随之相应扩大,土地用作城镇用地的比重就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当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阶段,非农业用地,特别是城市用地的相应增加与功能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城市化有很大的进展,90年代以来,有明显加快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豢 现为城镇人口的增加,也表现在城镇占地面积的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1.城市数量增加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加速,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1990~ 2001年的11年期间,我国地级城市数量由188个增加到269个。城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镇覆盖的面积达408.9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2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 010。建设部发布的2004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61个,城市人口34088万人。城市面积39. 42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03万平方公里。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847人/平方公里。

2.城市空间布局、功能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发展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也改变着城市空间分布的格局。在经济发达、城镇分布密集地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以及大都市外围的都市连绵区(大城市带)正在形成。现代交通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居住条件与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亦对城市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期城市用地扩展与延伸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一是为发展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中心城市在市区内普遍采用了退二进三的办法,将市中心的第二产业通过土地有偿使用迁至郊区,原有厂址转让给第三产业使用,这就使郊区增加了新的工业用地;二是为改善城区内环境质量,将一些排放污染源的工厂企业由城区迁至郊外,在远郊区集中建设新的工厂区或工业园区,同时在新工厂区的周围建设相应的配套生活区,这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三是为解决长期以来遗留的住房问题,许多城市一度将建设重点转向新的居住区,通过房地产开发为新的居住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为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各城市普遍加快道路建设,妥善安排因建路而动迁的居民,也需要增加新的居住用地。

(三)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需求

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土地需求量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对住房和交通的需求,以及对城市自然环境要求的提高,相应地要求增加公园、绿地、交通用地的数量。此外,我国历史数据表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增加之间具有较好相关性,在以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提高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鼓动期,大多伴随着耕地总量的大幅度减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基础设施建设 耕地 农业用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