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蛋鸡散养初期养殖要注意什么?



一、散养前的适应性训练
1.
变温和耐低温训练。育雏后期要逐步降低育雏舍与外界环境间的温差,使雏鸡逐渐适应舍外的气候条件,并对鸡群适当进行耐低温训练。
2.
采食习性和胃肠训练。育雏后期有目的地在饲料中加入青菜和青草,有条件的鸡场还可添加蚯蚓、蝇蛆、黄粉虫等,使鸡的采食习性和胃肠得到应有的适应性训练。但要注意青绿饲料添加要有一个由少到多逐步增加的过程,以防一次性添加过多引发鸡腹泻。青绿饲料(鲜重)的添加比例最高可达日粮的50%。
3.
活动量的训练。散养后活动量倍数增长,很容易使雏鸡因活动量大而诱发各种疾病和造成疲劳。因此,在散养前要进行活动量的训练,通过拉大饮食用具的间距,逐步扩大雏鸡的活动范围。
二、确定适宜的散养密度
散养密度是一个动态指标,它因地而异,因鸡而异,因季节而异。首先,散养地的植被情况决定了散养密度,植物品种和数量丰富时,散养密度可大一些。经验证明,一般每平方米草场可散养蛋鸡5只左右,稍好点的草场可散养8只左右,最好的草场也不能超过12只,某些次一点的草场仅能散养3只,植被很差的草场仅能散养1只甚至不能散养蛋鸡。其次,散养初期鸡的体重很小,采食量也不是很大,散养密度可高一些;随着鸡体重的增加,采食量加大,散养密度也要随之下降。再次,季节因素影响散养密度。早春与初冬季节,地表绿色植被很少,这时的散养密度要降低;在夏秋季节,植被丰富,昆虫也处于生长繁殖的旺季,这时的散养密度可相应提高。
三、科学分群和转群
分群是散养管理的基础,同一育雏舍的鸡最好分到同一散养鸡舍,这样能提高成活率、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散养初期每群以300~500只鸡为宜。转群要选在晴天的夜里进行,在弱光下抓鸡装车运到散养鸡舍,使鸡群在散养鸡舍过夜,第二天天亮后不要急于开门放鸡,要让鸡熟悉新居和周围的新邻居(其他的鸡)。将原食具添好饲料后,放在舍外5米远处,上午10时左右再放鸡。在散养的最初5天,饲料配方与育雏后期的配方相同,以后再逐步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逐渐让鸡自由觅食、饮水。在散养的最初10天,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C或复合多维。散养初期为防个别鸡只走失可暂设围栏,并随鸡日龄增长不断扩大限栏的面积。
四、做好调教工作
调教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发出特定的信号,使鸡形成条件反射直至产生习惯性的行为。雏鸡学习模仿能力较强,育雏时开始调教较易进行。对散养鸡群调教的内容有饲喂、饮水、出牧、归巢(回舍)、上栖木和紧急避险等。饲喂与饮水的调教应从育雏期开始,并在散养过程中加以强化,逐步形成条件反射。以饲喂为例,调教前让鸡群有些饥饿感,在开始给料前给予一定的信号,一般以1种特殊声音为信号,这种声音要能传得很远,但不能引起鸡群惊恐,实践中多用吹哨或敲击金属物。一边喂料,一边发出信号,同时尽量让鸡看到抛料的动作,以便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信号,加速条件反射的建立。一般3~5天便可形成条件反射。有些选育品种的鸡种,自主觅食能力退化严重,尽管远处有丰盛的草虫食物,它们宁可挨饿也不自主觅食。这时要进行出牧调教,一人在前慢慢引导,并不时抛撒少量饲料引诱,口中发出语言指令(走、走……);另一人手持长竿在鸡群后慢步轻轻驱赶鸡群,口中也发出语言指令,直至鸡群到达食物丰盛的地方,如此训练几回鸡群便会自动觅食。鸡的本性是晨出暮归,但个别鸡不能按时归巢,多因外出过远迷失了方向,所以在黄昏前可用信号引导其归巢。择木而栖也是鸡的天性之一,有时因舍内栖木位置紧张,有的鸡抢不到合适的栖木位置而在地面过夜,长期卧地休息易诱发疾病,所以开始散养的头几天夜里要到鸡舍巡视,把卧地鸡抓到栖木上,连续调教几日后,每个鸡都有自己固定的栖位,它们就会自寻栖位了。
五、合理补饲
鸡从料来张口到独立觅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散养初期要适当进行补饲,此时的补饲量约占鸡营养需要总量的50%以上。补饲量还应根据鸡的日龄、鸡群生长发育情况、外界虫草条件、天气情况等因素调整。根据鸡嗉囊的饱满程度和采食的食欲表现,确定当日的补饲量。在刮风、下雨等不好天气时,因鸡无法外出觅食,则应临时增加补饲次数与补饲量。建议每天补饲1次,如果每天多次补饲,鸡则不愿意到远处去觅食,而总在鸡舍补饲点附近徘徊,等待人们对其喂饲,长此以往会形成等、靠、要的依赖行为。每天补饲的时间选在傍晚效果最好,补饲时配合调教信号,可诱导鸡只按时归巢,并且鸡在傍晚有一个采食高峰,可在短时间内将饲料采食干净,避免了浪费。有条件的可适当补饲一些虫体,因生产实践证明,鸡采食一定数量的虫体饲料后生长快、发病率低、成活率高,并对某些特定的疾病(如鸡马立克氏病等)产生一定的抵抗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散养 饲料 植被 气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