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是三叶草上重要病害,各种植区广泛发生,影响三叶草产量和品质。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造成灰黄至赤褐色不规则的叶斑,潮湿条件叶片发生湿腐,上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时颈部也可受侵,形成长形或不规则病斑,并常腐烂,花序受侵则造成败育或花腐。此菌更常侵染红豆草和野豌豆等其它豆科牧草,参看红豆草灰霉病。
病原BotrytiscineraPers.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可产生菌核。菌丝无色,直径约3.8-11.4μm。分生孢子梗从菌核或菌丝上产生,初为灰色,后变为淡黄褐色,长而直立,大小约528-874.5μm×5.8-19.8μm,近顶树枝状分枝1-3次;末枝顶部膨大,具细齿状小梗,上生密集的分生孢子,呈葡萄穗状;分生孢子浅榄色,单胞,卵圆形、梨形或近球形,基部尖,大小为7.2-19.8μm×5.0-13.7μm。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初为无疏松,无色,老熟后变紧密,呈墨绿色到黑色,可产生许多菌核。菌核圆形、不规则或椭圆形,背面扁平或凹入,腹面凹陷,初为白色,渐呈亮黑色,其大小变异很大,直径1-6mm不等。适宜条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或菌丝。在燕麦培养基、察氏培养基或在加入红豆草淬出液的PDA上生长良好,并大量产生菌核和分生孢子。寄主除红豆草外,红三叶、白三叶、杂三叶、苜蓿、蚕豆、黄花草木犀、白羽扁豆等多种豆科植物均可被侵染。
发病特点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在病株或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潮湿条件病害严重,8-28℃的温度范围均可发病,在20-25℃时流行最快。草层过密或过施氮肥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降低播种密度,加强田间通风透光;可使病情减轻;合理排灌,避免田间长期积水;刈割后清除病残体并进行耙地,以减少地表菌核;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
留种地或科研地可选用波尔多液、克菌丹、福美双、代森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进行化学防治。
常用药剂波尔多液、克菌丹、福美双、代森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siliao/sanyecaozhongzhijishu/2010-05-27/11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