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 蒜种植技术

蒜薹贮藏应掌握的技术要点


    根据目前国内的保鲜技术水平,蒜薹的保鲜期可达8个月~10个月,是蔬菜中贮藏量较大、贮藏期较长、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之一。蒜薹的贮藏大大提高了蒜薹的附加值,不仅延长了供应期,调整了市场余缺,还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为扩大贮藏范围,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将有关蒜薹贮藏应掌握的技术问题介绍如下。

    1.蒜薹的贮藏特性

    常温贮藏蒜薹,保质期只有10天~15天。在常温下装袋能贮藏20天~30天。单独利用0℃的低温,可以贮藏2个月。如果采取-0.3℃~-1℃低温,加上气调保鲜(氧气2%~4%、二氧化碳6%~8%),则5月份收获的蒜薹,可贮藏到次年元旦甚至春节以后。

    2.贮藏保鲜原理

    蒜薹在夏季收获,正当气温上升的季节,收获后容易失水、老化和腐烂。在高温条件下,蒜薹的呼吸量大,物质水分消耗快,促使薹心的养分向花苞转移,加快花苞成熟。收获后在常温下存放10天~15天,花苞即可膨大散开,薹心由绿变黄、鲜味大减、迅速老化、纤维增多,甚至失去食用价值。为什么蒜薹能够保鲜半年以上呢?是因为蒜薹有一个对保鲜十分有利的特点,那就是蒜薹不但对低温有很强的忍受能力,而且对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的环境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蒜薹收获后仍是活体,继续呼吸代谢,消耗体内养分,蒸发水分放出热量,随之不断衰老、腐败。一般采收后的蒜薹在常温(25℃~30℃)和正常大气环境(氧气21%、二氧化碳0.03%)下存放7天后便会失去商品价值。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蒜薹本身的呼吸代谢随温度的降低而减缓,同时低浓度氧气和高浓度二氧化碳也可以大大降低呼吸强度和营养成分的消耗。这就是采用低温加气调保鲜蒜薹的原理。

    3.贮藏技术要点

    (1)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是确保蒜薹贮藏质量的重要环节。紫皮蒜薹一般于5月上旬采收,白皮蒜薹则在5月20日以后采收。当薹茎长出顶生叶并向一旁弯曲(打钩)成一团,薹苞发白、鼓苞,靠近叶鞘部分发黄,整个蒜薹呈大秤钩形时即为适宜采收期。采收应在晴天上午10点以后进行,切忌雨天采收。一般采用“提苗”方法采收,即用手捏住顶生叶露出的蒜薹薹茎部分向上提,使薹茎从基部断开。

    (2)采后预处理 蒜薹采收后,应随即在地头荫棚下进行处理。剔除过小过嫩、老熟硬化(薹苞膨大变黄、薹茎老化变质)、断头损伤、有病虫害的蒜薹,去掉薹叶鞘,剪去基部纤维化部分,按大小、质量进行分级。再用塑料绳从距薹苞3cm~5cm的薹茎部位捆扎,每捆扎0.5kg~1kg。处理好的蒜薹应及时放入有利于通风的包装容器内,迅速转至阴凉通风处,以尽快散掉呼吸热和田间热。如果采用气调贮藏,可将蒜薹置于预冷间内降温至1℃~4℃,以延缓衰老。冰窖贮藏预冷可将蒜薹浸在冰水中1h~2h,不仅能迅速降温,而且对保持蒜薹的鲜嫩绿色有一定作用。

    4.贮藏保鲜方法

    (1)冰窖贮藏法 此法适合于北方产地。窖的四周用700m×40cm的冰砖做成隔层。再将装入湿蒲包的蒜薹和冰砖隔层码放3层~5层,上面再压1层冰块,缝隙用碎冰砖填满,最上面用1m厚的稻壳封顶。此法虽简便易行,但贮期较冷库短,需消耗大量的冰块及人力,如果贮藏到翌年,腐烂率可达20%~40%。

    (2)微型节能冷库附加塑料薄膜小包装 这种方法也称自发气调贮藏法。用100cm×75cm的聚乙烯薄膜袋装入15kg~20kg的蒜薹,扎口密封。库温控制在-0.3℃~-1℃,当袋内氧气体积分数达1%、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达12%~15%时,应松开袋口通气;当氧气体积分数达到18%、二氧化碳体积分数2%左右时,重新进行封袋。贮藏前期,每10天~15天通气1次;贮藏后期,每7天~10天通气1次。通气时若发现袋内有积水,应用干净毛巾擦干。

    (3)微型节能冷库附加硅窗袋封法 可用硅窗保鲜袋、硅窗保鲜帐、活动硅窗大帐等多种方法实现自由调节袋内气体成分到理想水平,库温在-0.3℃~1℃,氧气体积分数2%~4%,二氧化碳体积分数3%~8%,蒜薹贮藏期为8个月~10个月,好薹率达96%。

    (4)微型节能冷库附加塑料大帐气调贮藏法将预处理好的蒜薹放在竹筐或竹架上,帐底放入消石灰(每10kg蒜薹放0.5kg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密封后充入氮气,把氧气体积分数降至5%,每1天~2天测1次气体浓度。库温维持在-0.3℃~1℃,相对湿度90%~95%,帐内氧气体积分数2%~4%、二氧化碳体积分数3%~8%。当氧气的体积分数降到2%时,打开大帐两头预先做好的筒形袖口通气。如果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高于8%,可通过袖口放入生石灰包,以吸除过多的二氧化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蒜薹 处理 腐烂 气调贮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