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杏种植技术

鲜食杏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1杏树生产概述

1.1经济意义

杏果营养丰富,据分析,果实含糖分11%、蛋白质0.9-1.2%、有机酸1.4%、纤维素0.9%,每百克果肉还含有钙26mg、磷24mg、胡萝卜素1.79mg(是苹果的22.4倍,居众水果之冠)以及多种氨基酸,其鲜果可视为保健食品。尤其近年来,医药界发现杏仁含维生素B17(苦杏仁甙,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癌细胞,有预防肿瘤作用),引起国际极大关注。杏果除鲜食外,其加工容易,产品多样,市场供不应求。杏脯、杏酱、糖水杏、杏干等在东南亚、欧美市场上极为畅销。

杏树除果实外,木材质坚色美,可加工多种工艺品;树皮可提取单宁、树胶等;杏叶富含多种营养,是家畜的良好饲料,杏树可谓全身都是宝。

杏树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粗放管理,既可绿化,又可观赏;投资少,见效快。丰产优良杏品种定植后第二年就能结果,第三年就有一定产量,第四年进入盛果期,亩产一般可达1500千克。亩产值达6000元(按4元/千克计,2004年合肥超市金太阳杏价格为13.6元/千克)。因此,种植杏树可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兼收的目的。

1.2国内生产现状

杏树原产我国,至今已有3500年的栽培历史。以往,人们将杏视为小杂果,重视程度远不及苹果、梨等果树,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近十多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杏树以其投资少、见效快,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1996年,全国鲜食杏可栽培面积已达18万平方米,年产鲜杏65.5万吨,仁用杏发展更为迅速,到90年代初期,栽培面积已突破70万平方米,杏仁产量达三万吨以上。

我国杏树分布很广,南至广西、云南,北至黑龙江,西至西藏,东至沿海地区,大致分布在北纬23-53度,东经76-132度的广大地域内。但杏树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各省区及新疆。

近年来,先后在一些老产区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杏商品基地。在这些基地建设过程中,注意发展开发当地和名特优品种资源,采用当代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使我国杏的生产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河北省巨鹿县发展串枝红杏3700平方米,三年生平均产杏7500千克/平方米,五年生产杏23000千克/平方米。杏的新品种设施栽培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懂得科学管理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推动了杏树生产的快速发展。

1.3安徽省生产现状

我省杏树历史上多以四旁散生栽培为主,仅淮北地市有小面积巴斗可,由于疏于管理,树体严重衰退,产量不高。近年来省内部分地区开始引进一些杏树新品种,如金太阳杏、凯特杏等,目前还仅仅是小面积引种栽培,没有形成规模。这些新品种引进只有少数进入盛果期,单产达到1500千克/平方米,甚至更高,市场售价在4-6元/千克(超市价多在10元/千克以上)。由于栽培面积不大,产量少,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谈不上杏果加工品,所以鲜食杏在我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鲜食杏优良品种

我国杏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地方农家杏品种(类型)2000多个。根据食用方法和用途分为:鲜食品种、加工品种、鲜食加工兼用品种、仁用品种及仁干兼用品种;根据果实成熟期分为:极早熟品种(5月底以前成熟)、早熟品种(6月上旬)、中熟品种(6月中旬)、晚熟品种(6月下旬)和极晚熟品种(7月后)。近年来国内引种的欧洲甜杏,完全花比率高,多数能自花结实,抗病能力较强,果形大,鲜食加工皆宜。这些优良品种的引种成功,丰富了杏树种质资源。根据我省引种的国内外新品种比较试验与生产调研情况来看,以下杏品种较宜我省栽培。

2.1金太阳

由美国引进的欧洲甜杏品种。果实近圆形,果面光洁,底色金黄色。平均果重68.5克,最大90克。5月上旬开始着色,阳面着红晕,外观美丽。果肉金黄色,肉质细嫩,纤维少,汁多味甜,有香气。可食率96.5%,离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5%,品质上等。5月20日左右成熟,既可鲜食又可作加工品种,较耐贮运,常温下可存放5-7天。自花授粉座果率为10-60%,配置授粉树座果率更高。适应性强、抗晚霜,但幼树对高温干旱反应较敏感,易发焦叶病和穿孔病。特早熟,早果丰产,适宜海拔600mm以下地区栽培。

2.2凯特

由美国引进的欧洲甜杏品种。大果型,平均果重105.5克,最大150克。果实长圆形或近圆形,顶平,微凹,果面橙黄色。果肉黄色,肉质细嫩,汁多,酸甜适口,具香味。可食率95.6%,离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7%。6月初成熟。花量大,自花结实力强,可作为金太阳授粉品种(1:6-8)。早果丰产稳产,抗盐碱,耐低温、阴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树冠 尿素 结果枝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