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 水稻种植技术 > 种植技术

无公害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


  防治死苗,一是应做好温度管理,防止高温或温差过大死苗。地膜育秧在气温高于25℃时,应及时揭膜降温,防止高温伤苗。保温育秧,在秧苗揭膜炼苗时,揭膜面积应由少到多,使秧苗逐渐适应环境温度。二是搞好药剂防治,旱育秧、软盘育秧应采用600倍液敌克松进行土壤消毒;立枯病菌在碱性土壤容易发病,因此碱性土壤在播种后盖土前,每平方米秧地应施用硫磺粉5-10克,使土壤呈酸性,以控制立枯病生长环境;一叶一心时用600倍液敌克松进行苗期防治。三是培育健壮苗,适时移栽。在当地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移栽秧苗,秧苗移栽后应保持田间湿润灌溉,有利于土壤保温增温。

  8、水稻壮秧的标准

  水稻壮秧的标准:是秧苗根系发达、白根多,叶色浓绿、叶蘖同步、不徒长、无病虫害。

  第三节  大田栽培

  1、适时早栽

  我县海拔400米以下区域,常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都有日平均气温大于30℃的高温天气出现,对水稻抽穗扬花、灌浆极为不利。因此,要避过高温伏旱天气对水稻开花结实的影响,应适时早栽,以提早抽穗,达到优质高产。适时早栽的温度指标是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叶龄指标是秧苗平均达到4.0-5.5叶。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栽插。栽插时要提高质量,要求插得浅,行株距直,每窝栽插苗数均匀,秧苗不飘、不浮,大力推广宽窄行和双本插。

  2、合理密植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水稻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前提,合理密植能协调水稻单株和群体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善田间的温光条件,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质的累积,增加产量。栽插密度应根据品种类型、地理条件、土壤肥力和种植形式等综合考虑。杂交稻、大穗型品种、肥力中偏上的田块和采用抛秧方式的栽(抛)密度偏稀,一般每亩大田栽1.2万窝左右;常规稻、穗数型品种、肥力中偏下的田块和采用手工栽秧方式的密度偏密,一般每亩大田栽1.5-2.0万窝。杂交稻每亩栽1.2-1.5万窝,每窝插2粒谷秧苗,常规稻每亩栽1.8-2.0万窝,每窝栽4-5粒谷秧苗,保证杂交稻基本苗达到每亩2-3万,常规稻达到每亩7-10万。

  3、推广平衡施肥节本增效技术

  无公害优质稻施肥原则:应以有机肥为主,控制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保证磷肥施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量,针对性施用硫酸锌肥,推广施用无公害水稻专用肥或复合肥(提倡施用“农大哥”牌生物肥)。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化肥深施。禁止施用带污染的有机物和工厂污泥、废渣,禁止施用未经农业部门登记的肥料,禁止施用激素类肥料。

  无公害水稻生产适宜施用优质有机肥,有机肥以头年稻草还田为主,栽秧前半个月每亩施腐熟畜禽粪肥1500~2000公斤;化学肥料施用量根据当地土壤特性而定,一般纯养分含量为45%的专用肥、复合肥,每亩用量25~30公斤;纯养分含量为25%的专用肥或复合肥,每亩用量40~50公斤(可施1.0―1.5公斤“农大哥”牌生物肥)。施用单质化学氮肥、磷肥、钾肥的地方,一般是酸性、中性土壤,每亩施用尿素15公斤或碳铵35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5~3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作底肥(配1.0―1.5公斤“农大哥”牌生物肥),尿素5公斤作追肥。钙质紫色土(碱性土壤)每亩施用尿素15公斤或碳铵30~35公斤,过磷酸钙25~35公斤,氯化钾4~5公斤,硫酸锌1.5公斤左右(加1.0―1.5公斤“农大哥”牌生物肥作底肥),尿素5公斤作追肥,使之产生固氮解磷解钾效果,从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

  4、无公害水稻的水浆管理

  无公害水稻应采取浅水栽秧,湿润立苗,寸水返青,薄水分蘖。当田间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即开始脱水晒田,多次轻晒。晒田时,放水落干,待田面无水3~5天后,再上新水,保水2~3天后,再放水落干,如此往复2~3个回合控制无效分蘖。预防干旱,一般宜采用深水层控无效分蘖,但水层深度不宜超过15厘米,维持时间7~15天。此后保持浅水层。有水抽穗、灌浆,干湿交替壮籽。灌浆结实期后,坚持干干湿湿,间隙灌溉,待田面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新水,防止后期脱水过早影响优质稻谷品质,直到收割前5~7天,上最后一次跑马水。

  5、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实施健身栽培,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值以下,并保证稻米中的农药残留量符合相关规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种子 苗床 尿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