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出菇管理 与常规栽培不同的是,集约化技术采取的是定位出菇法。乎菇从装袋时预留的增氧孔处生长,可有效防止菇蕾形成因争夺养分而大量萎缩,造成养分无谓损耗。同时常规敞口出菇,菇丛过大、死菇多、菇形差,加工包装费工时。而定位出菇法,不敞袋口,菌袋的水分蒸发量少,对第2潮菇的生长影响较少。
韩国市场要求小平菇必须是单个、柄长、盖小。定位法出的菇正符合标准,而且,成菇率高、菇柄附着小菇少、商品化程度高,采收和加工包装方便。
菌袋经弱光处理后,增加光照强度、加大湿度、降低温度,促使菇蕾集中形成。
经高湿、光线和低温刺激后,预留的增氧孔首先接触到适合出菇的环境条件,而其他部位由于塑料袋紧贴菌丝体,不易出菇。
出菇管理分成三个阶段为:原基分化阶段,菇蕾形成阶段,子实体生长阶段。技术要点为:“促”、“保”、“育”。
2.5.1 促 前期促进原基分化形成。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具体做法:温度降至8~12℃,减少通风量,增强光照强度,提高空间相对湿度,空间喷雾使出菇口(原增氧孔)呈湿润状但不积水。这样连续处理4d,即可整齐现蕾。使原基形成的时间易准确把握,并控制整齐度。
2.5.2 保 中期确保菇蕾成活。稳定环境条件,避免菇蕾萎缩死亡,提高成菇率。
此阶段应确保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控制相对湿度85%~90%、温度12~15℃。较大的温湿差、冷热强风等因素都会影响菇蕾的形成和生长。
2.5.3 育 后期培育出优质菇。调整环境条件,使菇肉紧实致密、菇形圆正,提高单产,确保优质高产。
菇蕾正常形成并生长到菇盖径1.5cm时,适应环境能力增强了。温湿度稍有波动影响不大,适度的变化反而能使菇体肥壮、紧实。同时通过调节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来控制子实体的形状和品质,使之达到韩国市场特殊的要求。此期,菇盖的直径控制至关重要。因为,常规平菇的食用部位是菇盖,以盖大、柄短为宜;而小平菇则恰恰相反。所以,管理上应作大调整,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和降低光照强度来控制菇盖的生长,促进菇柄的生长。
2.6 采收 当菇柄长达5~7cm,菇盖径2~3cm时即可采收。由于采用集约化技术,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较集中一致,采收期较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功效,也利于转潮管理。
采收时应小心细致,并轻拿轻放。盛装容器最好采用浅筐单层摆放,以免菇体堆叠挤压造成破裂而影响品质。
1潮菇采收后,清理残留的菇柄和杂物。停止加湿,保持恒温养菌5~7d。然后按照第1潮菇的管理方式进入第2潮菇的管理。第3潮时将袋口塑料袋割去,敞口全面出菇。此时出的菇质量稍差,主要为缩短出菇周期。前两潮菇的品质较好,产量也占总产的70%~80%以上。一般出完3潮菇约需60d(环境条件不具备时,将延长出菇周期)。每袋可产菇500g左右,转化率80%左右。
2.7 包装 将丛生或联体的菇掰成单个,并用剪刀或刀削去菇柄上附着的杂物。然后分级装入塑料袋,系紧袋口,每袋净重2kg。采用纸箱包装时,应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分级加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jun/6/2008-12-12/10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