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子猪胃肠消化能力差,抗病能力低下,对环境不适应,容易出现有下痢的毛病。下痢是子猪的多发病,死猪率高,严重威胁着子猪的生长发育和存活。为控制子猪下痢,必须先摸清和掌握子猪下痢的发病规律和其易发,做好早期预防,使其不发病或少发病,以减少损失,增加收入。
子猪下痢的发病规律
子猪新生后的哺乳期和断奶后半个月内即子猪初生关和断奶关,是子猪下痢病易发的时期。
子猪第1次下痢的出现
常发生在子猪新生后的3日龄前后,即早发性大肠杆菌下痢。发病和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严寒的冬季和早春发病居多,常以成窝发病为特点。临床上以拉黄色稀粪为主要病症的一种传染病,俗称黄痢。多是圈舍污染消毒不彻底,阴冷潮湿,气候骤变,受寒感冒和吃初乳不足所致。因为子猪的抗病能力来源于初乳,只有从初乳中才能获得母源抗体,为此必须及早喂上初乳。如初乳不足,可以同期子少的母猪代哺,以增强新生子猪的抗病能力,使其适应外界环境,控制子猪黄痢的暴发。
第2次发生的子猪下痢
是子猪2周龄~4周龄时暴发的下痢,尤其10天~20天的子猪发病最多,占发病总数的35%以上,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哺乳子猪传染病,故称子猪大肠杆菌病。病猪排出乳白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粪便。黏稠粥样,有难闻的腥臭味,故又称子猪白痢病。寒冷季节,保温措施跟不上,贼风侵害,粪便污染潮湿,猪舍越潮湿,猪越感到冷,子猪越容易下痢。猪舍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造成病源的污染和扩散。产后2周的子猪,虽然还在吃奶,但母乳中的抗体免疫已开始下降。抗病能力低,是子猪白痢病暴发的根本原因。特别是诱食子猪补料时,因饲料营养品质差,子猪胃肠适应不了这种营养应激的侵害,吃料不消化。或玉米类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或饲料发霉,或酸性饲料以及流行性病毒等引起消化不良性拉稀,常出现脱水,子猪体液和电解质发生紊乱,如不能及时加以控制,很快会出现大批死亡。
第3次大的子猪下痢期
即断奶子猪的下痢,子猪一下子离开了母猪的呵护,突然遭受环境和营养应激变化影响,导致子猪消化不良,腹泻和抵抗力下降;饲料突然改变,由吃奶改为吃料产生的应激,导致胃肠功能失调;还由于出生时的高糖酶降到断奶后1周的最低点,据测定仅为断奶前的1/3,消化机能大为减弱;子猪断奶后不再吃奶,失去母乳中大量乳酸的应有作用,使子猪胃酸不足,消化紊乱,引起腹泻。加上子猪断奶后,见不到母猪和寻找母猪的应激影响,不思饮食以及没有顺口的奶吃,不好好吃食,时间一长,肚子又很饿,会猛吃料,这样大量饲料堆积肠道,消化不了,增加胃肠负担,也会导致消化系统分泌失调而下痢,这些都是子猪胃肠生理环境发生根本变化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再加上母子分居,断奶独立生活后不断变化的营养应激的种种侵害,致使子猪抗病力下降,生长发育受阻,造成子猪断奶后1周~2周内尤其2日~10日内,子猪发生下痢死亡的第3次高峰出现。病死率一般为10%~20%,如出现脱水,病死率可高达40%以上。
子猪下痢的早期预防
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不单纯抓下痢的被动治疗,重要的是掌握子猪下痢的发病规律,抓好病前的预防,做到无病早防。
首先要喂好母猪
抓好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喂母猪全价饲料,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不要过高,保持饲料的相对稳定性,如突然改变,同样会产生奶汁改变的营养应激,使子猪下痢。不喂发霉、糟渣饲料,加喂青饲料,保证下奶好,加喂苏打,改善奶质,不使奶汁过浓或过稀,以控制子猪的奶泻。
加喂脂肪
在怀孕母猪后期的饲料中添加脂肪,促进乳脂的合成。提高初生子猪的抗病力,减少子猪的腹泻。
可早注射疫苗
在孕猪产前4周和2周各进行1次猪大肠杆菌注射,即子猪腹泻基因工程双价苗(1<88K99),提高免疫力,预防子猪下痢效果较好。
改善环境
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冬季保证猪舍温暖干燥,清洁卫生,空气新鲜,环境不污染,温湿度适宜,猪就长得快,而且不会发生下痢。
净化环境,产前消毒
产前要彻底消毒。产子前可用1%~2%氢氧化钠溶液,或用10%~20%石灰乳,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还可用火灼烧或用草木灰消毒,杀灭病源防止腹泻。从母猪产前到产后,如能一直坚持对猪体和环境进行预防性、定期性的彻底消毒,保持药物制菌的有效性,就能使病原体无立身之地,可有效地净化养猪环境。据笔者的实践证实,生活在这种无菌环境中,子猪生长发育好,生命力强,增重快,毛病少,子猪断奶体重大,可见消毒对预防和控制子猪下痢最为有利,对子猪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6/2009-07-06/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