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把养猪节粮摆在战略高度


  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由于能源和化肥价格的不断上涨,粮食生产的成本愈来愈高。目前我国粮食库存严重不足,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越来越大。

  除了人们日常食用,饲料业在我国已成为粮食消耗的第二“大户”;在粮食类饲料的消耗总量中,猪饲料的消耗又占50%以上。如何在发展养猪业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约粮食,成为养猪业生产中一个重大课题。

  猪是单胃动物,对粗纤维的直接消化和吸收利用极为有限。特别在现代养猪业中,青粗饲料对粮食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小;我们应该把怎样在养猪生产中节粮,摆在战略高度的地位来予以考虑。在此本老倌就如下几点谈一谈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业内同仁讨论和参考。

  一、 疫病造成的饲粮浪费不可忽视

  近年来,疫病不但是制约我国养猪业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饲料浪费的最大祸首。不但使花费大量饲料养出的产品成为不名一文的废品,猪带病生长对饲料无效使用造成的浪费可能比死亡更为严重。疾病造成母猪生产能力的下降,每头母猪年提供仔猪数减少,但母猪饲料的使用减少却很有限;在育肥过程中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在不知不觉中让大量饲料如流水一去不返。

  要解决疫病这一难题,光靠目前通行的常规方法可能已无济于事。我国养猪业行业本身由于政府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多年来一直受到市场盘剥而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还没有涌现出有实力引领养猪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龙头企业。畜牧科研机构长期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使集中研究力量解决比较重大的问题几无可能。浮躁的社会风气,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让一些较有才华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所作为。06至今几乎席卷全国的所谓“高热病”让养猪业者束手无策,就是以上所述无可辩驳的明证。

  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由中央政府出面,整合各方面资源,配置合理的机构,解决生产上不断出现的问题。“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中华泱泱大国,辈辈自有才人出,在合理机制下,解决非典时出了个钟南山,解决养猪业中的猪病问题,难道就不可能有“李南山”?

  二、优化品系组合,培育新品种,提高生长性能

  不同的品种对饲料的耗量差异很大,生产相同重量的猪肉,原则上瘦肉率较高的品种对饲料的消耗相对要少得多,脂肪型品种对饲料的耗量要高得多,这不但在理论上如此,在生产实践中也已经得到验证。目前生产上杂交组合的利用已十分普遍,而各种组合之间猪的生产和生长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优化和选择最佳组合,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和生长性能优势,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养猪企业或猪场就能圆满完成的。我们的专家不应当因此项工作科技含量不高而放弃这一方面的研究。

  千万不可放弃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我们国家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品种中很多都有不同的优良性状,如有的品种对粗纤维消化吸收利用的能力很强,有的品种母猪的生产性能是现在国外引进品种无法企及的,有的品种抗病能力和其它抗逆性也大大优于现在国外的引进品种,现代育种技术提供了把这些优良性状组合成优良新品种的可能。不可否认我们的畜牧研究工作者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但大多是半途而废;而少数几个比较成功的自已培育的新品种,其优良性状尚未稳定或整体生产性能远不及国外引进品种,研究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做这些工作的人也自感功成名就而不能为继。养猪业中现在最缺乏的不是大量的研究人员,而是像袁隆平式的对事业坚忍不拔、对名利淡薄不齿的精英和杂交水稻育种研究机构那样的团队。

  我国对畜牧研究工作的整体投入按说也不算少,问题的关健是第一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第二这些投入的大量资金消耗在人员的维持上面。笔者一介草民,对这些问题本不该也不能说三道四。但国家的决策者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各层各级的研究所都在做些什么事情?这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中有多少是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研究经费(包括品种资源保护费用)都用在什么项目抑或是流向了谁的腰包?改革,改革,改革,决策者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改革一下:撤消一部分名存实亡的各层各级的畜牧研究机构,集中组合成或加强现有的专门的研究所,如养猪研究所或猪育种研究所等等。这样也许国家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用不了几个五年计划,我们自已就能培育出不弱示长白约克一类的新品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品种 粮食 母猪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