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人们对猪肉的需要,而且还为当地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同时,也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猪粪尿等排泄物,粪尿中最易破坏生态环境的是氮和磷。猪粪尿中含有大量未被消化吸收的氮、磷等营养成分。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由于猪对蛋白质饲料的利用率不高,饲料中50%~70%的氮以粪氮和尿氮的方式排出体外。未经处理的猪粪便,一部分氮挥发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氮含量,严重时构成酸雨,危害农作物,其余大部分则被氧化成硝酸盐渗入地下或随地表水流入江河,从而造成更广泛的污染。另外,猪排出的粪尿常混在一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其中的含氮物质迅速降解,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气、硫化氢、乙硫醇、三基甲胺等有害气体,这些恶臭物质都能影响人畜的生理机能,刺激嗅觉神经与三又神经,对呼吸中枢发生作用,影响人畜呼吸功能;氨气具有强烈的挥发刺激性气味,还能够使猪生产性能下降。
磷是影响水质和造成水源和土壤污染的主要物质。谷物饲料中的植酸磷,在生猪体内利用率不高,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磷污染。排入江河后,过量的磷刺激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生长发育,使溶解氧耗尽,植物根系腐烂,鱼虾死亡;这些物质在水底层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气、硫醇等恶臭物质,使水域成为死水,造成江河的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造成危害。
从猪的营养学角度来说,氮和磷具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因为能量、蛋白质和磷是典型的玉米--豆粕型猪日粮的最昂贵成分。因此,如何提高养猪生产中氮磷的利用率,减少粪尿中氮磷的排泄及污染,对于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利用营养调控减少猪体中氮、磷的排泄量
准确预测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
营养物质供给过量是导致排出比例增加的直接原因。实际生产中,动物饲粮常常含有某些过量的养分,作为一种安全系数,以弥补因饲料成分变异或不能准确确定所用原料养分利用率而对饲养效果的影响。准确预测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采用多阶段饲养,就能正确配制饲粮,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出量。测定生猪营养需要量时,所选生猪要有代表性,基础日粮、营养水平及环境条件尽量与生产性能相符合,需要量应以可利用氨基酸和磷表示。饲料原料中氨基酸和磷的含量变异较大,因而不仅要测出各种氨基酸和磷的含量,还应测定各种氨基酸的回肠消化率和磷的全消化道消化率,才能准确地反映饲料原料营养价值。
利用理想蛋白质技术配制饲料,减少氮的排出量
饲料配制仅考虑粗蛋白水平是不够的,理想蛋白质技术是完全按照猪维持生长需要提供等量的各种氨基酸,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它不仅可以完全反映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组织氨基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还可以反映猪种、性别、猪龄、成熟程度、环境及其他因素对体组织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因此在养猪生产中采用理想蛋白质模式的最大优越性就是所配制的日粮既能使猪进食的氮最大量沉积,又可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力;饲料的转化率最大,营养元素排出量最少。据研究证实,按照理想蛋白质模式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来配制符合猪营养需要的平衡日粮,可将传统日粮的粗蛋白水平降低3%,而日粮中粗蛋白水平每降低l%,氮的排泄量平均可减少8%,氨的排放量降低10%,但猪的各项生产性能不减。
以可消化氨基酸需要量为基础代替粗蛋白配制氨基酸平衡的日粮。这种方法是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2%~4%),从而使氮的排出量显著减少。这样既节省了蛋白质资源又减轻了环境污染。据有关研究报道,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2.3%,添加合成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可使氮的排泄量降低25%。育肥猪日粮中补充0.35%赖氨酸、0.16%苏氨酸和0.07%色氨酸,可降低蛋白质4%,而不影响生产性能,并且可减少氮排出量29.3%。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使猪饲粮蛋白质水平由l8%降到l0%,可使新鲜粪尿中氨与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与42%。
饲料中添加植酸酶,降低粪尿中磷的排出量
猪植物性饲料中约75%的磷是植酸磷,其吸收利用率很低,大部分从粪尿中排出。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释放出动物能够利用的磷,从而使原经粪便排泄的磷被消化吸收利用,粪便中磷的排泄量减少30%~50%。使用植酸酶可提高猪对磷的消化吸收,从而在植物性饲料中可减少或者完全不添加无机磷,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11-02-25/14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