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年~2020年)


有利于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发达国家猪育种的实践表明,实施以加速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改进为目标的猪遗传改良计划是推动生猪改良最有效的手段。对生猪繁育体系的育种群进行有效改良,通过扩繁群将优秀的遗传品质迅速传递到商品猪生产中,必将使我国生猪生产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养殖收益。

有利于增强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生猪产业化、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养殖者对生长速度、瘦肉率、猪肉品质、饲料转化率等经济性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种猪质量、生产潜能的要求也越发突出,持续的遗传改良成为养猪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满足多元化种猪和猪肉市场需求

以我国独特的地方猪遗传资源为母本的杂交利用以及用地方猪种培育的猪新品种(配套系),对于满足特定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形成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化的猪肉产品市场将起到重要作用。

目标总体目标立足现有品种资源,着力推进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建立稳定的场间遗传联系,初步形成以联合育种为主要形式的生猪育种体系;加强种猪持续选育,提高种猪生产性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改变我国优良种猪长期依赖国外的格局;猪人工授精技术加快普及,优良种猪精液全面推广应用,全国生猪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开展地方猪种保护、选育和杂交利用,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优质猪肉市场需求。

主要任务———制定遴选标准,严格筛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作为开展生猪联合育种的主体力量。

———在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猪登记,建立健全种猪系谱档案。

———规范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获得完整、准确的生产性能记录,作为品种选育的依据。

———有计划地在核心育种场间开展遗传交流与统一遗传评估,通过纯种猪的持续选育,不断提高种猪生产性能。

———推广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将优良种猪精液迅速应用到生产一线,改善生猪生产水平。

———充分利用优质地方猪种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杂交利用和新品种(配套系)培育。

技术指标在组建核心育种群基础上,通过对种猪性能的持续改良,核心育种群主要性能指标达到:

———目标体重日龄年保持2%的育种进展,达到100千克体重日龄年均提前2天。

———瘦肉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68%并保持相对稳定。

———总产子数年均提高0.15头。

———饲料转化率年均提高2%。主要内容遴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实施内容制定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结合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采用企业自愿申报、省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选择100家种猪场组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任务指标2016年前分批完成10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评估遴选。其中,2009年~2012年:开展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认证,筛选出高生产力水平的核心育种群5万头,配套相关育种设施设备。2013年~2016年:形成纯种基础母猪总存栏达10万头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群,形成相对稳定的育种基础群体。

组织开展种猪登记实施内容全国畜牧总站建立国家种猪数据库并组织开展种猪登记,省级畜牧主管部门按照《种猪登记技术规范》(NY/T820-2004)的要求,组织技术推广部门对本辖区内国家生猪核心育种群纯种猪进行登记,及时传送国家种猪数据库。

任务指标2016年前完成10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在群纯种猪登记,逐步形成连续完整的种猪系谱档案,并动态跟踪种群变化情况。

建立种猪性能测定体系实施内容制定种猪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方案,测定和评估的主要性状,包括目标体重日龄、目标体重背膘厚、总产子数,结合选育效果适时调整测定指标,有条件的种猪场可进行目标体重眼肌面积、21日龄窝重、出生窝重、饲料转化率、利用年限、产子间隔、体型以及胴体性能与肉质等辅助性状的测定和评估。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坚持场内测定和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测定相结合,以场内测定为主要形式。

逐步完善主产省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主要负责对本省区核心育种场种猪生产性能进行抽测、执行国家种猪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以及受核心育种场委托开展性能测定工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心 种公猪 品种 猪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