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附红细胞体病(老百姓称红皮病)是一种由立克次氏体所引起的热性溶血性疾病,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主要特征是贫血,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则表现不同交叉症状。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能感染猪、牛、羊、猫、兔、鸡、犬及马属动物等,人类也可感染,但相互间各具有种属性。1932年,印度(Degled)最先报道了"猪的一种类立克次氏体病或类微粒孢子病"。直至1950年,美国学者(Splitter和Williamson)等才确定为猪附红细胞体病。1972年,我国江苏省首次报道发现本病至今,相继有山东、浙江、安徽、上海、广东、贵州、河北等二十多个省市的猪场报道过发生和流行此病,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
近期,山东省许多猪场反映:病猪使用抗生素、抗病毒类药只能暂时性缓解症状,病猪吃食1~2顿后又开始停食,使用解热镇痛药后体温只能控制在39.5℃左右,病情反复、加重,逐渐消瘦,病猪有的全身发红,有的全身苍白,个别猪全身发黄,且屡治不愈,最后衰竭死亡。笔者随专家采集猪血鉴定,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1 流行特征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尤以夏、秋多雨季节,秋末春初气候多变时最易发病,呈地方性流行。已感染的病猪易引起全群发病,病程一般较长。目前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如寄生于体表的血虱、疥螨、蚊蝇等;血液污染的针头和器械;母猪通过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公猪通过交配横向传播。
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可发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可达90%)。当饲料营养不全面、卫生环境差、饲养管理不合理、长途运输、突然改变环境条件、营养缺乏及其它疾病发生等应激因素而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大面积暴发本病且死亡率明显上升。在有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如治疗不当,病猪死亡率几乎达100%。
2 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消瘦、贫血、黄疸,根据病程长短不同表现为三种类型。
2.1 急性型:体温40~41℃,多表现突然发病死亡,死后口鼻流血,全身发紫,指压褪色。有的患猪突然瘫痪,肌肉颤抖,四肢抽搐,死亡时呈急性溶血性贫血,口内出血,肛门排血。病程1~3天(血检血球破坏率达75%以上)。
2.2 亚急性型:体温39~40℃,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全身肌肉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耳、四肢先开始发红,后逐渐弥漫全身,俗称"红皮猪"。有的病猪两后肢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有的病猪流涎,呼吸困难,干咳,眼结膜发炎,大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引起死亡。病程3~7天(血检血球破坏率在65%左右)。
2.3 慢性型:体温39.5℃左右,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结呈棕红色或带粘液性血液,呼吸困难,咳嗽,心跳加快;可视粘膜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两眼或一侧眼流泪,有褐黄色泪斑;耳尖变干,边缘向上卷起,两耳发绀,严重者耳朵干枯坏死脱落;全身大部分皮肤呈现红紫色,四肢蹄冠部青紫色,指压不褪色;病程较长,个别长达1~2个月,最后衰竭死亡(血检血球破坏率在50%~60%)。
另外,部分猪呈隐性感染,不显示临床症状,体温38.5~39℃,主要表现为: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产死胎、木乃伊等;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育肥猪增重下降,生长缓慢。
3 剖检变化
血液稀薄,色淡,血凝不良;皮下组织及肌间水肿、黄染,全身肌肉颜色苍白;多数胸腔、腹腔积液,呈淡黄色;胸膜脂肪、心冠脂肪轻度黄染。部分病猪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心肌松弛呈熟肉样,质地脆弱;肺脏水肿或萎缩;肝脏不同程度肿大、出血、黄染,表面有轻微黄色条纹或灰白色病灶;胆囊轻度膨胀,胆汁浓稠;脾脏肿大,呈暗黑色,质地柔软,切面结构模糊,边缘增厚;肾轻微肿大,有的猪肾脏有一半或部分血色素沉浊,呈暗黑色,如鹅眉豆状,个别有微细出血或黄色斑;肠段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程 附红细胞体病 母猪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