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非典型猪瘟与猪瘟持续感染的防制


2.4 疫苗质量不佳和疫苗接种操作不当。生产中应用的猪瘟冻干疫苗是经过效检合格后出厂的,但一些因素如运输和保存温度过高,疫苗失真空,疫苗超过有效期,稀释液不合乎要求及疫苗稀释后不能尽快用完,常常影响疫苗的质量。实验证明,在夏季早晨稀释完全符合标准的疫苗,即每头份含150个兔体反应量(RID),傍晚检验,每头份只剩15个兔体反应量,一天中效价损失90%。因此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立即用完,必须放冰瓶内保存。另外,注射疫苗时消毒不严格,注射剂量不准确,接种部位和方法不当,都会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

2.5 未及时淘汰繁殖障碍的母猪。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以后,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经胎盘感染仔猪,这些仔猪成为持续感染的带毒猪,能形成免疫耐受性,对接种的猪瘟疫苗免疫应答能力很低,往往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猪场经常出现免疫失败、非典型猪瘟和繁殖障碍,与母猪持续感染猪瘟病毒有极大的关系。另外,有人把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看作是急性感染后机体不能清除病毒的一种感染方式,是猪群中暴发“自发性猪瘟”的主要疫源。因此,及时淘汰持续感染母猪和带毒综合征母猪特别重要。

2.6 一般认为是猪感染了猪瘟变异毒株后,发生非典型猪瘟。这种变异毒株是在免疫压力下出现的毒力变异毒株。从非典型猪瘟感染猪分离到的猪瘟病毒毒力较弱,回归易感猪体后,连传3代,毒力即可反强,这说明流行的非典型猪瘟只是毒力的一种变化。最近国内有人对猪瘟病毒遗传发生关系做了分析,表明目前流行的猪瘟毒株的E2全基因核酸序列与疫苗毒株的同源性为82.2%-84.3%,说明猪瘟免化弱毒与流行毒株在保护性抗原上有程度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影响猪瘟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力,尚需进一步证实。

3 防制

为了搞好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的防制,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控制和扑灭本病。

3.l 实施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制度,防止引入病猪,经常进行猪舍、用具、车辆、衣服的消毒,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注意观察猪群的动态和猪只的健康状况,有条件的猪场应实行猪瘟免疫监测,及时掌握猪瘟的免疫水平,适时地接种猪瘟疫苗。发现病猪应尽快诊断,立即扑杀病猪,并做无害化处理,根除传染源。

3.2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各地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猪瘟免疫程序。特别应注意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合理地安排首免时间。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免疫程序:①20日龄首免,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年内不再重复接种疫苗。②0时超前免疫,即初生仔猪生后立即接种猪瘟疫苗,注苗后间隔2 h后哺以初乳,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一次。最好依据免疫监测的结果制定免疫程序。广大农村在实施上述免疫程序时,注重“月月补针”,避免出现漏注,这样才能保证90%以上的注苗密度,使猪群有较为正常的抗体水平。另外,应该确实保证疫苗质量,避免在保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影响疫苗效价的因素。

3.3 加大免疫剂量。目前欧洲为了消灭猪瘟的亚临床感染,采用加大疫苗剂量方法。提高疫苗剂量后,可良好地预防猪瘟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尤其在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的疫区,应在严格执行免处程序前提下,加大疫苗接种剂量,一般可按猪瘟冻干疫苗制造规程的要求,一次接种4头份剂量的疫苗。

3.4 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猪。对经常发生猪瘟的猪场和规模化养猪场,达到净化猪场十分关键。有的猪场曾变换不同的免疫程序,仍不能控制猪瘟的发生,应采取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猪,特别是感染的母猪,这样很快制止住猪瘟的流行。为了检出亚临床感染猪,可采用猪瘟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了达到检验目的,可向有关检疫部门送检采取的母猪血清样品,也可对有繁殖障碍的母猪所生仔猪有死亡时,进行猪瘟诊断。确认猪瘟时,该母猪应予淘汰。在猪群中开展免疫监测时,如发现确实经过免疫或多次免疫,而抗体水平仍然低下的母猪,应予扑杀。

3.5 国外为了有效地控制猪瘟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即在母猪配种前免疫一种含E2糖蛋白标记抗原的新型猪瘟亚单位灭活疫苗,不仅能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有助于免疫猪与自然感染猪的血清学鉴别,目前己在欧美国家应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猪瘟 免疫 母猪 剂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