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规模化猪场疾病控制的黄金法则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猪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季节交替的时间。导致猪发病的因素很多,有时并非是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而是一些外界环境或是管理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的作用具有累积性,每一种因素都可降低猪只最终战胜病原体的能力,从而引起猪病的发生和流行。下面简要介绍规模化养猪场疾病控制的五条黄金法则,希望对养猪场户有所裨益。

1 限制猪—猪接触

病原可通过猪—猪接触在猪场中传播开来。限制猪—猪接触可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需要指出,猪—猪接触还包括由注射针头、外科器具、粪便和人员等造成的间接接触。疾病的流行通常都发生在组群比较大或不同组群的猪只可相互接触的猪场当中。

1.1 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如果不能细致到每栋猪舍,每个封闭栏位,也要在全场范围内做到全进全出。这方面没有中间路线,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病原是在猪与猪之间传播的。采用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但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还必须结合严格的清洁、消毒规程才能收到实效。

1.2 杜绝仔猪出生24h之后的仔猪寄养。出生24h之内,仔猪可从初乳获得抗体,免疫水平提高,24 h后初乳就没有了,而仔猪的免疫状态也就固定了。

1.3 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混群。可能情况下,尽量保证从断奶至出栏猪群分组都不变。

1.4 栏位间采用实心墙进行分隔。最好将以前的开放式隔栏改成实心隔栏。实心隔栏可杜绝不同栏位间猪只的鼻吻接触,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1.5 每栏饲养猪只的头数不能超过13只,或差不多一窝猪。每栏位养的猪越少(每个组群中可能感染的猪数就越小),猪—猪接触就越少,发病率就越低。

2 降低各种应激

应激的动物比正常动物更容易发病。生产中应激因素很多,可以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在秋冬季节,应激对猪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更为严重。如饮水短缺、饥饿、运输、拥挤等等。此外,微生物的入侵本身就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应激。如果免疫系统反应过激,病原就可能造成疾病,除非仔猪从初乳中获得了足够的抗体。每当采取任何会造成猪只应激的行动之前,都要考虑采用一种能够降低应激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工作。

2.1 改善舍内通风。猪在恶劣的空气环境中多数会发生肺炎。户外饲养的猪几乎不发生肺炎,这是因为大量的新鲜空气起了作用。由于每栋猪舍的大小、饲养密度各不相同,所需的气流类型也不相同。搞好通风要做到对风扇和通风口应能随意控制。要千方百计防止贼风,因为贼风更易引起应激。除了考虑整栋猪舍的通风状况外,还要考虑局部风的强度,这种高速的局部气流可使猪感到寒冷而引起应激。其标准是,猪身水平处的风速不应超过每秒0.3 m。如进风口位置不当、门没关好、门窗破了或者墙上和帘子上有洞,风速都会增强,这样猪就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即便在最热的天气,也要对风速加以控制。通风系统应进行定期保养,要保证风扇和液压传动系统运转良好。如果风扇不干净,其效率至少可降低40%。另外,风扇上的微生物也会随着风扇的转动而在空气中漂浮,造成猪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若风扇叶上有洞,其换气的效果就会降低。

2.2 控制舍内温度。理想的温度控制下,猪只任何时间都应感到舒适。酷热和寒冷都会造成应激,降低猪的免疫力,增加发病。应保证新断奶仔猪舍足够温暖。必要情况下进猪前应提前24~49h为猪舍增温。猪对温度的需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养殖户虽然制定了逐渐降低的计划或办法,但是有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是问题的关键;另外,如果没有考虑到24 h内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猪各种疾病的诱因。

2.3 搞好湿度调节。猪对舍内的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相对湿度低于50%就太干,高于75%就太湿。如果舍内湿度太低,极易引起猪只发生呼吸道疾病。潮湿空气的导热性为干燥空气的10倍,冬季如果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猪体散发的热量增加,使猪只更加寒冷;夏季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猪呼吸时排散到空气中的水分受到限制,猪体污秽,病菌大量繁殖,易引发各种疾病,增加养猪成本,降低养猪效益。生产中可采用加强通风和在室内放生石灰块等办法降低舍内湿度。

2.4 合理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是否合理不仅与猪的发育状况有关,还与猪的肺炎有密切的关系;密度的概念依气候不同,夏季应尽可能的小,冬季可稍大一些,但每个圈舍内应有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干燥地面用于猪只躺卧和休息。无论是水泥地面还是裸露的地面,都要保证睡眠区的清洁干燥和舒适,从而减少猪的应激。降低断奶仔猪的饲养密度是非常关键的。有关专家推荐采用下列饲养密度:断奶仔猪3头/m2;生长/肥育猪:大于0.75m2/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饲料 母猪 病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