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非典型猪瘟与猪瘟持续感染的防制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猪瘟(HC)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虽然我们进行了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猪瘟的发生与流行。但近年来,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非典型、温和型猪瘟。造成相当危害的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出现胎盘感染、出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妊娠母猪繁殖障碍等。给猪瘟防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

1.1 流行形式主要是散发,有时也出现地方流行,速度缓慢,同窝仔猪并非全窝发病,只是个别几头仔猪发病。

1.2 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但以断奶前后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30~40日龄仔猪发病严重。

1.3 发病率不高,潜伏期延长,有时可达几周,免疫过的猪出现不明原因的免疫失败,出现症状不典型、病理变化不明显的猪瘟死亡。

1.4 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极少出现皮肤出现的密布出血点、脓性结膜炎、高度稽留热、严重下痢等症状。多表现轻热或中热,腹下轻度郁血或四肢下部发绀,病愈后可发生干耳、干尾甚至耳壳脱落,厌食,精神沉郁,粪便干硬,喜卧等。

1.5 病程期延长,多在半月以上,有的2~3个月慢慢自愈,变成僵猪,死亡率在30%左右。

1.6 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的母猪,可以通过胎盘感染仔猪。出现流产,死胎,滞留胎,胎儿畸形,胎儿木乃伊化,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仔猪。母猪配种时,屡配不准。

1.7 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母猪产出的仔猪出现先天性颤抖,外表健康的仔猪,体内有猪瘟病毒感染,导致免疫耐受性,对接种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低下。这些猪可存活2-11个月,大多可活6个月以上,发病猪无明显症状,随后可见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共济失调、后躯麻痹,最终死亡。

1.8 多数病猪尸体剖检无典型的肾、膀胱出血及脾出血性梗死。有时可见到淋巴结水肿,或周边出血,成点状出血,其中以肠系膜淋巴结较明显。有的仅见肾色泽变浅及少量的针尖大小出血点。

1.9 具有特征性的病变部位是扁桃体、大肠回盲瓣、脾、胃、胆囊等。扁桃体轻者水肿,病程5 d以上时,多数出现坏死、溃疡和化脓,切片不见扁桃腺状结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病程3-5 d时,回盲瓣处有溃疡出现,病程长的可见纽扣状溃疡。胆囊肿大,胆囊黏膜有突起的黄褐色或污黑色的坏死灶,胆汁浓稠,似煤焦油样。胃底区有片状充血或出血;有的出现溃疡。经胎盘感染的胎猪和仔猪出现淋巴结水肿,胸腺萎缩等突出病变。

1.10 非典型猪瘟和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猪仅以临床症状、尸检等难以确诊,必须经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2 发生原因

由于不同地区的猪饲养管理状况、免疫程序、免疫水平有较大差异,所以,非典型猪瘟和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注苗范围不广,免疫密度不高。多年来,由于猪瘟防制贯彻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较好地控制了猪瘟的传播和流行。但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防疫组织不够健全,设备陈旧,经费紧张,致使猪瘟疫苗的接种密度不高,范围不广,一些猪只漏注疫苗,或个别村屯不注射疫苗,猪群的免疫水平低下。

2.2 免疫程序不合理。依据猪瘟的流行状态,猪群体水平及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制定了科学的免疫程序。一般采用20日龄首免,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1年内不再免疫的免疫程序。但在养猪生产中,特别是农村散养猪,认真执行好上述的免疫程序是有困难的,常常是首免和二免时间安排不当,或两次免疫变成只注射一次,从而影响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2.3 疫苗免疫剂量不足。猪瘟疫苗的剂量与疫苗的保护性密切相关,当接种疫苗剂量少时,给注苗猪攻击猪瘟强毒,强毒能在猪体内繁殖和带毒,呈现亚临床感染,当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 PD50(约320-400 RID)时,攻毒后能抑制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在生产中,注射l头份我国的免化弱毒疫苗以后,仍能出现非典型猪瘟,注射大剂量的疫苗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100 PD50(400 RID)。我国猪瘟疫苗出厂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即每毫升原液含5万RID。规定剂量为150 RID(37 PD50),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因此,在HC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不能切断HC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增加疫苗免疫剂量对控制非典型猪瘟是十分必要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猪瘟 免疫 母猪 剂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