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规模化猪场疾病控制的黄金法则

网友投稿  2006-09-21  互联网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猪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季节交替的时间。导致猪发病的因素很多,有时并非是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而是一些外界环境或是管理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的作用具有累积性,每一种因素都可降低猪只最终战胜病原体的能力,从而引起猪病的发生和流行。下面简要介绍规模化养猪场疾病控制的五条黄金法则,希望对养猪场户有所裨益。

1 限制猪—猪接触

病原可通过猪—猪接触在猪场中传播开来。限制猪—猪接触可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需要指出,猪—猪接触还包括由注射针头、外科器具、粪便和人员等造成的间接接触。疾病的流行通常都发生在组群比较大或不同组群的猪只可相互接触的猪场当中。

1.1 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如果不能细致到每栋猪舍,每个封闭栏位,也要在全场范围内做到全进全出。这方面没有中间路线,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病原是在猪与猪之间传播的。采用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但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还必须结合严格的清洁、消毒规程才能收到实效。

1.2 杜绝仔猪出生24h之后的仔猪寄养。出生24h之内,仔猪可从初乳获得抗体,免疫水平提高,24 h后初乳就没有了,而仔猪的免疫状态也就固定了。

1.3 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混群。可能情况下,尽量保证从断奶至出栏猪群分组都不变。

1.4 栏位间采用实心墙进行分隔。最好将以前的开放式隔栏改成实心隔栏。实心隔栏可杜绝不同栏位间猪只的鼻吻接触,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1.5 每栏饲养猪只的头数不能超过13只,或差不多一窝猪。每栏位养的猪越少(每个组群中可能感染的猪数就越小),猪—猪接触就越少,发病率就越低。

2 降低各种应激

应激的动物比正常动物更容易发病。生产中应激因素很多,可以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在秋冬季节,应激对猪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更为严重。如饮水短缺、饥饿、运输、拥挤等等。此外,微生物的入侵本身就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应激。如果免疫系统反应过激,病原就可能造成疾病,除非仔猪从初乳中获得了足够的抗体。每当采取任何会造成猪只应激的行动之前,都要考虑采用一种能够降低应激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工作。

2.1 改善舍内通风。猪在恶劣的空气环境中多数会发生肺炎。户外饲养的猪几乎不发生肺炎,这是因为大量的新鲜空气起了作用。由于每栋猪舍的大小、饲养密度各不相同,所需的气流类型也不相同。搞好通风要做到对风扇和通风口应能随意控制。要千方百计防止贼风,因为贼风更易引起应激。除了考虑整栋猪舍的通风状况外,还要考虑局部风的强度,这种高速的局部气流可使猪感到寒冷而引起应激。其标准是,猪身水平处的风速不应超过每秒0.3 m。如进风口位置不当、门没关好、门窗破了或者墙上和帘子上有洞,风速都会增强,这样猪就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即便在最热的天气,也要对风速加以控制。通风系统应进行定期保养,要保证风扇和液压传动系统运转良好。如果风扇不干净,其效率至少可降低40%。另外,风扇上的微生物也会随着风扇的转动而在空气中漂浮,造成猪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若风扇叶上有洞,其换气的效果就会降低。

2.2 控制舍内温度。理想的温度控制下,猪只任何时间都应感到舒适。酷热和寒冷都会造成应激,降低猪的免疫力,增加发病。应保证新断奶仔猪舍足够温暖。必要情况下进猪前应提前24~49h为猪舍增温。猪对温度的需求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养殖户虽然制定了逐渐降低的计划或办法,但是有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是问题的关键;另外,如果没有考虑到24 h内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猪各种疾病的诱因。

2.3 搞好湿度调节。猪对舍内的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相对湿度低于50%就太干,高于75%就太湿。如果舍内湿度太低,极易引起猪只发生呼吸道疾病。潮湿空气的导热性为干燥空气的10倍,冬季如果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猪体散发的热量增加,使猪只更加寒冷;夏季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猪呼吸时排散到空气中的水分受到限制,猪体污秽,病菌大量繁殖,易引发各种疾病,增加养猪成本,降低养猪效益。生产中可采用加强通风和在室内放生石灰块等办法降低舍内湿度。

2.4 合理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是否合理不仅与猪的发育状况有关,还与猪的肺炎有密切的关系;密度的概念依气候不同,夏季应尽可能的小,冬季可稍大一些,但每个圈舍内应有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干燥地面用于猪只躺卧和休息。无论是水泥地面还是裸露的地面,都要保证睡眠区的清洁干燥和舒适,从而减少猪的应激。降低断奶仔猪的饲养密度是非常关键的。有关专家推荐采用下列饲养密度:断奶仔猪3头/m2;生长/肥育猪:大于0.75m2/头。

2.5 不可忽略饮水消毒。饮水消毒可减少水中病原对猪只造成的应激,减少猪只发病,提高猪只的健康水平。最好是地下水或不含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水,供猪体所需。

3 良好的环境卫生

良好的卫生和生物安全措施是不可替代的。清扫、消毒畜舍和器具,创造出良好的卫生条件,这本身就会减轻疾病的影响。

3.1 猪场总的布局及猪舍朝向。这对猪只呼吸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除了要做到新建猪舍远离原有的建筑(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外,还要注意猪舍间的距离和猪舍的朝向,这些可影响猪舍的通风状况。所以建猪舍时一定要先设计好科学的建筑方案。

3.2 搞好清洗和消毒。每批猪转群或销售后,首先应把粪便、垫料等清除干净,然后用高压水枪把墙壁、地面、猪笼、用具等清洗干净,待干燥后再用火碱、福尔马林等进行消毒,圈舍设施必须用洗涤水喷湿,浸湿时间尽可能长一些,然后高压冲洗,冲掉所有有机质,然后按说明用适宜的消毒剂消毒,最后晾干。消毒后至少要空置4周的时间,从而打断微生物的生活周期,防止存活的病原体继续危害猪群。一个猪场最好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以防病原体产生耐药菌株,降低消毒效果。同时要注意猪舍周围不要有杂草,因为病原菌可能在上面繁殖,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3.3 降低空气尘埃的含量。空气中尘埃不仅对猪的呼吸系统有危害,而且对饲养人员的健康有影响。空气中的尘埃大小不一样,直径大的颗粒、肉眼可见的是不易被吸入呼吸系统的。要想控制浮尘的数量可以饲喂一些潮湿的饲料,或给饲槽加盖。也可以通过改善舍内的湿度来控制浮尘的数量。另外,空气中死亡的细菌所产生的内毒素也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3.4 采取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在注射和断尾过程中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不同窝之间采用新针头、消毒器具等等。不同产房之间不要共用设备,通过消毒池消毒靴子进行疾病隔离。要坚决拒绝外人到猪舍参观。

3.5 进行空气消毒。采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可以起到抑制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效果。定期用消毒液将猪舍从上到下彻底地喷洒,消毒液最好用火碱或长效百毒杀等。

3.6 妥善处理病死猪只。发现患病猪只,应将患病猪只及时转移到舒适的护理栏中,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安乐死。有治疗价值的猪只,则应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预期患猪康复的期限。病死猪要远离猪场进行焚烧或深埋,大群及时消毒以防传染。场内还要设置专用的堆粪场或粪便处理设施,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

4 全面的营养

除了促进生长,全面的营养还会改善免疫系统。初乳中含有抗体,可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应保证每头仔猪都能在出生12h之内得到尽可能多的初乳。断奶后,应保证仔猪获得足够的高质量的日粮,包括增设采食点、饲喂稀料等等。高水平的抗氧化剂可加强仔猪的免疫系统,提高仔猪的抗感染能力。

4.1 良好的初乳管理。母猪产后头几天所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初乳的最大特点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特别高,而脂肪和乳糖远比常乳为低;含镁盐较多,具有轻泻作用,能促进胎粪的排除;更重要的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能使初生仔猪获得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早让它吃上初乳。如果仔猪出生后吃不上初乳,以后无论喂给怎样完善的饲料,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保证仔猪摄入初乳是至关重要的。最理想的是让仔猪出生6 h之内就摄入初乳。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专家认为,10%的母猪初乳中不含PCV2抗体。通过换窝技术可解决这个问题,不同母猪之间在分娩2-3h之后永久性交换仔猪(新生仔猪至少要吃一次亲生母猪的奶)。要实现这项技术,各母猪分娩时间应大致相同才行。并且,猪群越大,该项措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

4.2 适时进行补料。早期补料可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是提高断奶窝重和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早补料可促进仔猪消化器官发育,增强消化功能,提高饲料转化率20%-30%,提高断奶窝重45%-50%,提高成活率9%-12%,可提前断奶10-20d,从而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仔猪补料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早诱食。仔猪出生后,只会吃奶,不会吃料,需人为逗引它采食饲料,诱料越早越好,一般以出生后第7d为宜。仔猪具有喜吃香、甜、脆的食物,由于长牙导致牙龈发痒,喜咬硬物等特点。诱食时应掌握以下技巧:①诱食时间。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是仔猪最爱活动的时间,诱食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以保证诱食效果。 ②诱食方法。可采用滚筒诱食。将炒熟的香甜粒料放在一个周身打洞的圆筒内,两端封好,放在猪舍,让仔猪拱着滚动,拣食从筒中落到地上的粒料。或根据仔猪喜爱拱土的习性,将粒料撒在干净的红黏土上,让仔猪一边拱土一边吃料。这样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补饲效果,还可以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在仔猪没有补饲间的情况下,可将母猪食槽放低(不要高于10 cm),让仔猪在母猪采食时拣食饲料,训练仔猪开食。仔猪有模仿和争食的习性,很快就能学会吃料。仔猪具有“料少则抢、料多则厌”的特点,所以诱食要少喂勤添,一是可促进仔猪吃料,同时还能减少饲料浪费。第二步,补好料。仔猪补料期间除初期用粒料引诱外,正常补料应尽可能使用配合饲料。仔猪配合饲料的原料必须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日粮中蛋白质饲料不低于30%。补喂时可将配合饲料1 kg加水0.8-1kg搅拌均匀,再加少量切碎的鲜嫩青料,日喂4-6次,以吃饱为宜。吃完料再饮水或设置水槽让其自由饮用。冬季要饮热水,夏季尽量饮凉水。生产中要注意方便仔猪找到料槽,保证仔猪有足够的料槽空间。专家建议每头仔猪至少7cm。第三步,抓旺食。仔猪在35日龄后,生长加快,采食量大增,进入旺食期。此时应尽量让仔猪采食更多的饲料,除白天增加饲喂次数外,晚上9-10点再增喂1次,使其多吃快长,充分发挥这一阶段生长快的优势。断奶后,应保证仔猪获得足够的高质量的日粮,必要情况下可增设采食点。还要勤换饲料,保证猪只吃到新鲜的饲料。断奶时采食量通常会显著下降,对仔猪造成应激。免疫系统的发育要求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无论何时,都应保证仔猪能喝到清洁的饮水。

4.3 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供给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饲料。不同品种、日龄的猪应根据不同的生长所需调整饲料配方,以满足不同阶段猪的营养需要。严禁饲喂被污染的饲料和发霉、变质、冰冻的饲料,以防止中毒。

5 预防和接种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科学的猪场,传染病发病率低,染疫机会少,经济效益高;反之,经济效益低下。因而,笔者建议,制定免疫程序时一定要根据本猪场疫病的流行特点,仔猪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猪自身的免疫应答,疫苗的特性及接种的方法等综合因素,制定出既科学又适合本场实际的一套免疫实施方案。可针对下列疾病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地方性肺炎/猪肺炎支原体、猪副嗜血杆菌病、PRRS(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丹毒、猪伪狂犬病等。应对接种效果进行监控。接种的时机也要细致研究,应尽量避免在断奶时给仔猪接种疫苗,而应在断奶前、后1周以外。肺炎支原体的接种时机对本病很重要,但如果猪场的呼吸道问题严重,还是应该延续老的免疫方案。断奶和免疫接种对仔猪来说都是应激源,同时进行这两项工作,会造成过分的应激,应尽量避免。

5.1 有效进行预防。许多疾病有疫苗可控制,但这些疫苗在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不合理或使用不当,其免疫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买疫苗要到正规单位,使用时要按照兽医的指导来进行。有很多养猪场认为,只要接种了疫苗就不会再发病,实际上疫苗没有100%的保护率,市场上大部分疫苗的保护率只有70%-80%。另外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也很多,如遗传因素,营养的不平衡,环境的突变,疫苗的质量,母源抗体的高低,服用后影响免疫效果的药物和病原多型性等,免疫时如果存在这些因素,就很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5.2 隔离与检疫。对新引进的猪必须进行的隔离和检疫,对于种猪场或原种猪场还要进行人员的消毒和管理。

5.3 猪在秋冬季节发生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必要时还可采血进行化验来确诊。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除了加抗病毒的药物外,还要加入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也可加入一些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的药物。

5.4 及时淘汰霉形体病猪。这在自繁自养的猪场里常见,如种猪群里存在霉形体感染的猪而没有及时淘汰,这就造成该病在猪群里的传播。霉形体病一旦在猪群里被发现就应立即进行淘汰。

5.5 对母猪进行免疫刺激。就是让母猪接触病原,增加初乳中抗体的水平,这样仔猪就可从初乳中获得足够的免疫。有一个方法是,让妊娠80~90d的母猪接触到患病仔猪的粪便。但这个办法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还可能使问题变得更糟,建议您征求当地兽医的意见。

5.6 采用免疫血清。从免疫状态良好的成年健康猪(90kg体重)分离血清用来治疗患病仔猪,这个过程比较复杂。然而,据报道这是有效的。

5.7 药物预防。在猪场,有些疫病可用疫苗预防,而有些则没有,这就需要在饲料中添加一定药物来预防。如在乳猪料中添加抗菌药,如痢菌净、氟哌酸等,可预防大肠杆菌病发生;在哺乳母猪料中添加“仔姆康”或黄芩、莲苕等中草药,可预防仔猪黄白痢病发生;在母猪分娩后要预防产后病发生。对于已发生乳房炎或子宫内膜炎的病猪,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氨基比林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再配合祛风活血中药治疗效果则更佳、治愈率更高。育肥阶段基本上很少用药,主要是定期驱虫,在少量饲料中添加左旋咪唑片,按每千克体重8~10mg,一次性喂服,能驱除活体内的蛔虫及线虫,投喂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能驱除体外寄生虫。在饲料中添加上霉素片(粉)可以预防细菌性腹泻、呼吸道、肺炎等病发生。

以这五条黄金法则为原则,我们列出了各项措施,猪场可以通过这些措施来减轻疾病的影响。建议您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掌握这些措施,不但能降低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更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为猪场赢得更丰厚的利润。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9-21/140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