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猪伪狂犬病及其控制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1 伪狂犬病及其病原概述
1.1 疾病概述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本病最早是由匈牙利学者Aujeszky在1902年发现。该病流行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本病存在。中国自1947年首次报道猫病例以来,目前已扩大到全国十几个省市,给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2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它具有疱疹病毒共有的一般形态特征。病毒粒子呈椭圆或圆形外观,位于细胞核内无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约110~150nm,位于胞浆内带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径约150~180nm。衣壳壳粒的长度约12nm,宽9nm,其空心部分的直径约4nm。在此层外衣壳下还有两层以上的蛋白质膜。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其长度约8~10nm,其数量和配置情况尚不清楚。囊膜与感染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迄今还没有发现抗原性不同的伪狂犬毒株,从世界各地分离的毒株都能呈现一致的血清学反应,但毒力则有强弱之分。美国曾发现个别流行区毒株的毒力有所增强,这表现在对成年猪也能引起死亡,而以往通常只能致发病乳猪和幼猪死亡。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在流行过程中出现了毒力强的变种,通过血清学试验,这些毒力强的变种在抗原性上和早年流行的毒株相同。
2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病毒是疱疹病毒科中感染动物范围广泛和致病性较强的一种。在自然条件下,猪、牛、羊、犬、猫、兔、鼠等多种动物和许多野生动物如水貂、北极熊、银狐和蓝狐等都可以感染发病。大量的实验证明,猪和鼠类是自然界中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和疫源动物。也就是说,其它家畜是由于接触这两种带毒动物或病死尸体而感染发病的。一般认为,对牧场之间较长距离的传播,鼠类的作用可能更大。
猪既是本病的原发感染宿主,又是病毒的长期贮存和排出者,在伪狂犬病的传播上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此点已为大家所公认。除了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吃食病死鼠的尸体使猪感染发病外,据国外很多研究者的资料证明,在大量喂饲残剩废弃食物的猪场,本病经常暴发流行。猪只发病时间因传染途径而异,最短36小时,最长10天,一般多为3~6天。主要是通过飞沫、摄食和创伤感染。
伪狂犬病毒首先在扁桃体、咽部和嗅上皮组织内增殖,然后通过嗅神经和舌咽神经等到达脊髓,又进一步增殖后扩散到整个大脑,引起神经细胞感染,导致脑和脊髓炎症。病毒是沿神经干传播的,此点已通过人工感染家免得到证实。
伪狂犬病毒还可以通过被吸引到病变局部的白细胞的摄入或细胞表面的吸附作用,然后由白细胞经血液循环将病毒带向机体各部位,尤其是孕畜的胎盘组织,经初步增殖后侵入胎儿,导致流产或死产。实验表明,病毒只能从试管内沉淀血柱的白细胞层分离获得,但不能从无白细胞的血液中分出,所以伪狂犬病患病动物的病毒血症,是白细胞携带病毒的结果。
3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特点
3.1 临床症状
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随猪的年龄不同,症状和死亡率也有显著区别,但一般不呈现瘙痒症状。
哺乳仔猪最为敏感,发病后取急性型致死过程。15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为最急性型,病程不超过72小时,死亡率100%。这种病猪往往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41~42℃),不食,间有呕吐或腹泻,精神高度沉郁,常于昏睡状态下死亡。部分病猪可能兴奋不安,体表肌肉呈痉挛性收缩,吐沫流涎,张口伸舌,运动失调,步伐僵硬,两前肢张开或倒地抽搐。有时不自主地前进、后退或做转圈运动。随后出现四肢轻瘫和麻痹,侧身倒卧,颈部肌肉僵硬,四肢划动,最后在昏迷状态下死亡。1月龄仔猪的症状明显减轻,死亡率也大为下降。随着仔猪月龄的增加,病程延长,症状减轻,死亡率逐渐降低。
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猪的死亡率为0~100%。成年猪感染后常不呈现可见的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体温升高,一般不发生死亡。但Howarth等(1968)曾发现某些地方成年猪暴发伪狂犬导致死亡,他们认为可能是在流行过程中产生了强毒的变异株所致。
对于妊娠母猪,尤其是妊娠初期母猪,可于感染后20天左右发生流产;处于妊娠后期的母猪,胎儿可死于子宫内,引起死产和流产,死产的发生率可达50%左右。另外,在近年的流行中也发现了少数呈瘙痒症状的病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伪狂犬病 免疫 缺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