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2003年3月以来,在兰坪县金顶范围内,5周龄至3月龄的仔猪发生以眼睑肿胀、视物不明、共济失调、后肢麻痹及一系列神经症状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诊断为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1 发病情况
2003年3月间,兰坪县城郊的金龙一农户1窝2月龄杜洛克与太湖猪二代杂交仔猪12头,3天内相继死亡5头,正在发病2头。随即请笔者前往就诊。立即将病猪隔离治疗,并对该农户的全群猪体表及厩舍、场地喷洒1.5%氯毒杀、扑灭疫病浓度消毒液。随后2天此窝仔猪继续发病2头。病猪经治疗6天后恢复2头,治疗无效死亡2头。至此该农户的1窝仔猪先后发病9头,死亡7头(其中未经治疗死亡6头,经治疗的4头中治疗无效死亡2头)。未发病3头。消毒持续了8天。随后的1个多月内该村及邻近村庄的同类型仔猪16窝,156头中先后发病116头,发病率74.3%,死亡65头,病死率56%。7~11月份本病呈散发65头,经治疗恢复54头,死亡11头,病死率17%。整个疫病流行过程共发病193头,死亡83头,总病死率43%(其中2月龄内发病135头,病死69头,病死率51%,3月龄以上的发病58头,病死14头,病死率24%。)本病的发生大多为2~3月龄断奶前后的“杜洛克×太湖猪”、“汉普夏×太湖猪”二代或三元杂交仔猪。6月龄以上猪发病6头,症状较轻,均治愈。?
2 临床症状
眼睑肿胀,视物不明,四肢僵直,运步艰难,后肢摇晃不稳,平衡失调似酒醉状。背腰软弱。随病情的发展,后肢麻痹时呈犬坐姿势,惊厥(触摸时更明显),侧卧时前肢盲目划动,对声音、光线较敏感。有的病猪呈昏迷状。病初体温都在41℃左右,2~3天后降至常温。厌食,有的病猪将嘴伸入食槽内而不进食,喜欢水。有的病猪发出尖叫声而惊动周围猪只。急性的未发现病状而死亡,这是疫病流行初期的特征。疫病传播到中后期,病猪3~4天死亡的见多。
?
根据发病流行情况、临床特征,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脑脊髓炎。采取发病2天病猪血清送检,用中和试验,查明为猪传染性脑脊髓炎而确诊。?
3 处治
发现病猪立即将其隔离至光线较暗、噪音少、安静的厩舍内治疗,专人饲管,不许串厩。对病猪及其余受威胁猪群体表、厩舍、场地用1.5%氯毒杀(二氯异氰尿酸钠+增效剂,浙江东立德青兽药厂生产)及1∶20“84”消毒液(复方氯制剂,含氯6%。南昌健宝防疫用品厂生产)扑灭疫病浓度进行喷洒,严格消毒,每天1次,持续7天以上。此法对受威胁猪的预防较为有效,对病猪的康复起促进作用。除对病猪作消毒处理外,用中华神力(长效磺胺嘧啶,四川华西兽药厂生产)5ml(0.25g)、地塞米松5ml、清热解毒注射液5~10ml,混合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5~7天。
此处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共治疗125头,治愈95头,治愈率76%。?
4 讨论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在兰坪尚属首发,过去不曾有过。随着引进外来猪种时,在不知不觉中将病原带入。本病发病范围多在“杜洛克×太湖猪”及“汉普夏×太湖猪”杂交的“三高母猪”投放集中区所产的仔猪。最初发病阶段,对该病未有足够的认识,延误了诊治。本病发生初期呈暴发性传染,死亡率高。随着传播时间的推移,本病呈散发,死亡率降低。二月龄以内的病猪死亡率高于3月龄以上病猪。?
对隔离的病猪必须在较暗光线、噪音较小、安静的厩舍饲管,避免刺激,加速病情的恢复。隔离病猪与健猪之间距离必须在50m以上,专人饲养管理,不得串厩,以免人为传播。病猪康复1个月以上方可合群,并做好疫病监控。
2003年3月以来,在兰坪县金顶范围内,5周龄至3月龄的仔猪发生以眼睑肿胀、视物不明、共济失调、后肢麻痹及一系列神经症状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诊断为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1 发病情况
2003年3月间,兰坪县城郊的金龙一农户1窝2月龄杜洛克与太湖猪二代杂交仔猪12头,3天内相继死亡5头,正在发病2头。随即请笔者前往就诊。立即将病猪隔离治疗,并对该农户的全群猪体表及厩舍、场地喷洒1.5%氯毒杀、扑灭疫病浓度消毒液。随后2天此窝仔猪继续发病2头。病猪经治疗6天后恢复2头,治疗无效死亡2头。至此该农户的1窝仔猪先后发病9头,死亡7头(其中未经治疗死亡6头,经治疗的4头中治疗无效死亡2头)。未发病3头。消毒持续了8天。随后的1个多月内该村及邻近村庄的同类型仔猪16窝,156头中先后发病116头,发病率74.3%,死亡65头,病死率56%。7~11月份本病呈散发65头,经治疗恢复54头,死亡11头,病死率17%。整个疫病流行过程共发病193头,死亡83头,总病死率43%(其中2月龄内发病135头,病死69头,病死率51%,3月龄以上的发病58头,病死14头,病死率24%。)本病的发生大多为2~3月龄断奶前后的“杜洛克×太湖猪”、“汉普夏×太湖猪”二代或三元杂交仔猪。6月龄以上猪发病6头,症状较轻,均治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1-16/13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