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断奶仔猪的营养性应激及其对策




  5%-6%脂肪在制粒时可起到润滑作用。但是,在选择油脂时应注意,仅那些能被仔猪消化利用的油脂才能用于仔猪。Cera等(1988)报道,早期断奶仔猪利用短链饱和脂肪酸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强于长链饱和脂肪酸。仔猪对脂肪利用率最高的是椰子油,其次是玉米油和大豆油,这些短链脂肪酸中,猪油和牛油最差。

  2.1.3日粮中添加乳糖、蔗糖和葡萄糖

  乳糖对断奶仔猪的利用,在于其甜度高、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更主要的是乳糖能被酵解产酸,来维持仔猪的肠道健康。断奶仔猪乳糖来源于乳品工业副产品(乳清粉、脱脂奶粉等)。葡萄糖是最易被猪吸收的单糖,尽管还没有肠道营养吸收和代谢需要之间关系的直接比较,但是Jackson和Diamond(1995)没有发现葡萄糖与采食有关的吸收能力界限。小肠蔗糖酶活性在出生时很低或几乎没有,而在l-3周龄时增加,3-4周后哺乳仔猪蔗糖酶活性较高或持续增加到8周龄。尽管早期断奶降低了蔗糖酶活性和对葡萄糖的吸收,这两种糖类仍然是易于利用的能源,而且还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

  2.2蛋白质和氨基酸

  在为早期断奶仔猪选择蛋白质原料时,需考虑原料的可消化性,氨基酸的平衡,适口性及该蛋白原料是否能提高仔猪的免疫力。通过蛋白质控制应激的方法有:

  2.2.1降低日粮蛋白质含量,提高氨基酸水平试验证明,高蛋白日粮容易引起仔猪腹泻,降低饲粗蛋白质水平可有效地减少仔猪断奶后腹泻。饲粗蛋白质水平的降低,可使饲粮抗原作用降低,也可使大肠蛋白质的腐败作用降低,但同时要补充一定量的氨基酸。影响早期断奶仔猪性能的主要氨基酸是赖氨酸。大多数研究表明,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随之增强。其它氨基酸必须与赖氨酸维持恰当的平衡才能得到最佳生产性能。复合蛋白型氨基酸平衡日粮的饲养效果优于全植物蛋白型氨基酸日粮。饲料中适当使用一些鱼粉及奶制品,可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人们通常认为谷氨酸胺对仔猪来说不是必需的,但近来谷氨酸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断奶仔猪普遍发生肠管萎缩现象被认为与肠管内缺乏某种物质有关,这种萎缩可能由谷氨酸胺的缺乏引起,因为谷氨酸胺不仅为肠细胞提供初呼吸能,而且提供氨氮来支持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在断奶时,通常缺乏外源性谷氨酸胺,因为母乳是谷氨酸腔的主要来源,断奶后血浆谷氨酸胺下降,谷氨酸胺来源的短缺使得内源性氨基酸难以维持血浆谷氨酸胺的正常水平。因此在断奶时期需要短期补充谷氨酸胺。在多种应激下,精氨酸具有营养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是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促分泌素;②精氨酸可增加应激后单核吞噬细胞和血浆IL-l受体的浓度,增强机体机感染的能力;③增加胶原合成和促进伤口愈合,从而对肠道粘膜组织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2.2.2限制植物蛋白的用量

  研究表明,仔猪肠道易发生过敏反应,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变化,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腹泻。陈代文等(1996)报道,在饲喂不同蛋白源日粮的仔猪中,喂乳蛋白的仔猪肠道损伤最轻,喂豆饼仔猪受损最严重。粘膜受损的程度与日粮的抗原含量呈正相关。植物蛋白质饲料通常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如大豆蛋白质中的抗原成分——大豆球蛋白和β一聚球蛋白是引起仔猪肠道受损,导致仔猪断奶后腹泻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日粮蛋白质来源不同,过敏反应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的程度也不同,所以蛋白质品质与蛋白来源影响着仔猪饲粗蛋白质的适宜水平。我国猪日粮一般以玉米、豆粕为主,解决豆粕抗原性的方法,一是通过豆粕加工来部分降低蛋白中的抗原成分,如通过60%-70%热乙醇浸提豆粕或大豆,或通过豆粕人豆的湿膨化加工,或采取挤压技术等;二是限制大豆产品的用量,一般推荐断奶仔猪日粮中大豆产品的用量以不超过20%为宜,然后通过添加其它蛋白原料来满足仔猪蛋白质的需要,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应尽可能提高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动物蛋白比例。目前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粉效果最佳,血浆蛋白粉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原因,一方面是其易溶解吸收,氨基酸消化率高;另一方面是其含有大量球蛋白和白蛋白,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保证各种限制性氨基酸的供给。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抗原 免疫 大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